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出版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语境、翻译出版语境等因素对出版选题、翻译策略、出版形态的影响。通过分时段的论述,详细比较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出版活动和译著在翻译出版目的、译本选择、出版形式、译著特点诸方面的差异,以期探究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对文论传播、翻译出版干预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本文是从翻译出版角度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进行研究的一种尝试。
第一章从社会政治背景、文化语境、出版语境、翻译主体等角度详细论述“五四”至建国前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出版历程,重点阐述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语境、翻译出版赞助人对翻译文论的直接影响。该章主要以文学社团和翻译家的活动为主线,介绍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历史。
第二章从意识形态、出版政策、文艺学学科语境等角度详细论述建国后至文革结束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出版状况,重点阐述“苏联模式”笼罩下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误读。
第三章从出版体制改革、全球化和文化交流角度论述了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出版情况,这一时期随着意识形态的渐趋宽松,各种西方文论纷至沓来,重点阐述在文学研究的话语领域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翻译出版受到的影响。
结语部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出版史的简要回顾与评价,更是对整个中国文艺理论研究身份确立的展望,影响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因素众多,且各因素之间关系复杂、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而以历史唯物观和全球化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其翻译出版历程,不失为一种考察中国文论发展史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