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儿童期是人格、心理和精神状态不断完善的时期,对成年后的健康状态起着奠基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重视。因此探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对儿童以及成年后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儿童期虐待通常是指对16岁以下儿童施加的伤害,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样本,因此以在儿童期有过虐待经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有助于了解有过虐待经历的大学生的特点以期提高其今后的社会交往能力。目的本研究通过引入应对方式和人际信任,通过对应的中介模型研究检验它们在儿童期虐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所起的具体效应。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河南省某所高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710名大学生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人际信任量表以及心理健康量表。结果(1)本研究调查大学生样本中,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不同类型的发生率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躯体忽视(81.53%)、情感忽视(53.97%)、躯体和情感虐待(32.18%)、性虐待(12.55%)。(2)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上差异显著高于女生(P<0.05);留守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显著高于非留守(P<0.05);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在大学生的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显著(P<0.05);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以及虐待总分在大学生的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偏执、敌对等维度高于女生(P<0.05);留守的抑郁维度显著高于非留守(P<0.05);在不同家庭结构上,除心理不平衡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均差异显著(P<0.05);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各维度在大学生的父亲文化程度上差异显著(P<0.05);强迫症状、抑郁等维度在大学生的母亲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积极应对(r=-0.22,P<0.01)、人际信任(r=-0.17,P<0.01)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消极应对方式(r=0.14,P<0.01)、心理健康量表总分(r=0.32,P<0.01)则呈现显著的正相关。(5)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与积极应对(r=-0.17,P<0.01)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r=0.27,P<0.01)则呈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分与人际信任(r=-0.29,P<0.01)呈现显著的负相关。(6)大学生的儿童期虐待、应对方式、人际信任可以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和消极应对对心理健康总分有正向预测作用,积极应对和人际信任对心理健康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7)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在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和心理健康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结论(1)不同性别、是否留守和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不同影响;不同性别、是否留守和家庭结构等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2)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3)大学生儿童期虐待还通过应对方式和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影响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