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炎性痛是由损伤或感染的组织释放炎症介质所导致的机体感觉异常和痛觉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疼痛。自噬是一种胞内膜转运系统,控制着物质向溶酶体转运,使有缺陷的细胞器、折叠错误的蛋白质等物质降解,以维持细胞稳态。研究发现,雷帕霉素可通过激活自噬来改善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机械痛和热痛,而自噬是否参与炎性痛尚不明确,本课题拟探讨自噬在完全弗氏佐剂致炎性痛模型中的作用及雷帕霉素能否作为炎性痛的潜在治疗药物。实验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220~250g,通过左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痛模型。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自噬在CFA炎性痛模型中的变化。24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对照组(CON)左后足皮下注射100μl生理盐水,模型组(CFA)左后足皮下注射100μl完全弗氏佐剂。每组6只大鼠做行为学实验:造模前测量及造模后1,3,5,7,14天分别检测两组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WT)、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PWL)和左后足肿胀情况。其余大鼠在造模后第三天取腰段(L4-6)脊髓和左后足组织做分子生物实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脊髓背角区自噬相关蛋白p62和LC3Ⅱ的表达;HE染色观察左后足炎细胞浸润情况。第二部分,探讨雷帕霉素在CFA炎性痛模型中的作用。48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2只,对照组(CON)和模型组(CFA)同上,无特殊药物处理;模型+生理盐水组(CFA+NS):建立CFA炎性痛模型,通过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10μl/次;模型+雷帕霉素组(CFA+RAP):建立CFA炎性痛模型,通过鞘内置管注射雷帕霉素10μl/次。每组6只大鼠做行为学实验:建模前测定PWT、PWL和左后足肿胀情况,建模后各时间点(同上)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处理,1小时后测定各组PWT、PWL和左后足肿胀情况。其余大鼠做分子生物学实验:各组建模后连续3天给予相应的药物处理,第3天给药1小时后处死大鼠取L4-6脊髓和左后足组织,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脊髓背角区自噬相关蛋白p62、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脊髓背角区活化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HE染色观察患侧足部组织炎细胞浸润情况。结果:(1)自噬相关蛋白:与CON比较,CFA与CFA+NS组脊髓背角区LC3Ⅱ和p62表达均升高(P<0.05);与CFA和CFA+NS比较,CFA+RAP脊髓背角区p62表达减少,LC3Ⅱ和Beclin1表达增多(P<0.05)。(2)炎症指标:与CON比较,CFA和CFA+NS组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升高(P<0.05);与CFA和CFA+NS组比较,CFA+RAP组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降低(P<0.05)。(3)小胶质细胞活化数量:与CON比较,CFA与CFA+NS组脊髓背角区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P<0.05);与CFA和CFA+NS组比较,CFA+RAP组脊髓背角区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0.05)。(4)患足肿胀:与CON比较,CFA与CFA+NS组患足肿胀较重,炎细胞浸润较多(P<0.05),与CFA和CFA+NS组比较,CFA+RAP组患足肿胀减轻,炎细胞浸润较少(P<0.05)。(5)行为学:与CON比较,CFA与CFA+NS组PWT和PWL均降低(P<0.05);与CFA和CFA+NS组比较,CFA+RAP组PWT和PWL均升高(P<0.05)。结论:完全弗氏佐剂致炎性痛模型中脊髓背角区炎自噬流被阻断;雷帕霉素激活脊髓背角区自噬并缓解了大鼠的机械痛和热痛,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自噬后抑制脊髓背角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