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考化学试题文化研究:框架、问题与建议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iantiande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包括化学教育)应自觉承担国家文化复兴实现、文化自信培育、文化安全维护的文化使命。试题评价作为其重要一环,秉承这种文化使命,发挥其文化载体与工具功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此处交汇:推进我国化学试题评价研究从当前过于注重认知心理与化学教学向度转变到文化向度上来,建构化学试题文化评价内涵、外延、框架;不断丰富我国化学试题评价研究学术话语体系,为建构我国自身化学试题文化评价体系做出些许贡献;探析我国中考化学试题在回应文化自信培育战略所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基于具体现状言,其研究方法多为经验分析,鲜少根据文化概念与内涵建构化学试题文化分析框架与标准,并基于此进行相关考察,即鲜少使用内容分析法,这就使得分析多零散而粗糙,缺少一定的聚焦性;从其研究结果言,一方面其结果呈现直观性不足,文字叙述居多,缺乏相应图表搭配;另一方面,结论的全面性与深刻性不足,这与其使用的经验分析法有关;这就使得其所提建议宽泛性有余而针对性不足,经验性有余而学术性不足。因此,针对种种上述研究现状存在的种种问题,本论文试图进行一定的突破:基于传统文化概念内涵,运用内容分析法,建构相应评价框架:将中华传统文化分为哲学文化、科技文化与民俗文化三类,时间跨度并不单纯局限中国古代,而是涵盖古代至当代。具体而言,哲学文化包括中华哲学思想、政治、政策、经济与法律法规;科技文化包括数术、方技、天文、历算、地理、医学、农学、工学、兵学、技术、工程、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包括文学、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风俗、饮食、庆典、社会事件、事故。选取了广州、哈尔滨、长沙、等九省市的2018、2019与2020年三年的中考试题作为分析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开展了系统研究。首先基于分级编码进行变量编码,包括省市(C表示,如C1即表示北京,C2即表示广州)、年份(Y表示,如Y1表示2019年,Y2表示2020年)与试题顺序(T表示题目,如T11即表示第11题),题型(X表示,X1表示选择题,X2表示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应用题、选做题、科普阅读题、计算题等),文化类型(S表示,如S1表示哲学文化,S2表示科技文化,S3表示民俗文化),题目数(N表示)。如广州2019年中考化学第2道选择题即为一道文化试题,则可表示为C2Y1T2X1。然后进行归类与统计分析。探析了我国中考化学试题的文化类型、题目类型、空间与时间分布。发现存在文化类型单一、题目类型单一、脱离本地文化、形式主义四类问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引导性缺失分析,并提出了四类相应改进建议:应将文化嵌入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与评价要求,从政策文本层面对其加以引导;拓展试题的文化类型,最好同时兼顾哲学文化、科技文化与民俗文化三种文化类型;拓展文化试题的多种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兼顾试题文化嵌入的地方性与内在性。
其他文献
化学史从历史的角度记录化学的发展历程,详细记载了化学如何从萌芽发展成为蓬勃的独立学科。化学史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既能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又能让学生体验化学科研者严谨的理论推理。2017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发布,更新了课程内容,明确了普通高中化学教育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伴随着2019年人教版新版高中化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课堂教学内容多、教学进度快,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完全掌握教学内容。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效率。本研究主要探讨微课在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的教学实践研究。首先,明确了微课等核心概念,总结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视化理论在微课数学教学等领域的应用。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XH中学初二年级的师生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数
在多元化人才需求的时代背景下,201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堂作为高中课程实施的重要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一线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生成式教学强调以学生教,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外显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充分体现了学
进入21世纪,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以便更好地培养新世纪人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2017年我国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探究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情境作为知识的有利载体,让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情感的体验过程有机
近年来,建模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建模教学,教师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促使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同时,建模教学更加注重教师引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体现出人本教学理念,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化学建模教学的研究比较偏向于理论,而关于在自主学
初三是学生系统学习化学的开始。在一年的时间里学生所需掌握的内容繁多且零散,如何让学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有效地掌握化学核心知识,还能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做好铺垫是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关心和思考的问题。物质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对微粒观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的探究世界本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宏观变化由微观结构来决定,微粒变化又以宏观的形式来体现。其中“分子和原子”的
21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各地,教育理念全面革新。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教师需要深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改善自己原本的教学方式,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然而,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让课堂体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学设计是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其目的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程序做出合理的安排。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教师依据教材、课标,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学生能力和水平,做出适应学生、适宜课堂的教学设计。目前的问题是学科核心素养与常规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高中化学教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之上,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感受化学的学科价值。通过近几年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意义重大:它有利于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
在国家大力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其中,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在新版的教材当中,化学学科对于知识点的布局结构以及部分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教师,在积极拥抱变革的同时,必须在新教材投入使用之前对教材有充分的研究与认识。同时随着产业升级的脚步不断深入,科技强国战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创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