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实践往往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管理就是要员工遵守组织制定的一系列规则,以保障行为的一致、合规和公平;另一方面,过于强调规则、责任,又容易使员工落入防御型聚焦倾向的桎梏,失去对危机的敏感、市场机会的及时把握等,从而陷入类似行军蚁“死亡漩涡”的境地——所有员工都遵循既定的“规范”工作,却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甚至导致组织遭受巨大损失乃至倾覆。事实上,在组织内外环境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的今天,个体“应当做什么”已经很难被事先明确和定义。所以,基于控制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保证良好结果的实现,组织更需要每个个体都对最终结果产生关切,且能随机应变、打破边界和突破常规,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行动。因此,当责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尽管有关当责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当责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仍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有鉴于此,本文力图在综观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厘清当责的内涵和外延,并开发一个基于当责行为的量表。本文首先从制度、感知和行为三个视角,对当责内涵和外延相关的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其次,基于对三个视角当责内涵和外延的比较,重新诠释了当责的内涵和外延。再次,利用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方法,对20位在职员工的半结构化访谈文本进行贴标签、概念化和范畴化,形成了自明当责和因应当责两个维度,并比较了当责与责任、责任感、主动性行为、角色外行为等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285份初试问卷和506份正式问卷,分别采用SPSS20.0和AMOS20.0统计软件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得到由自明当责(包含八个子维度)和因应当责(单维度)组成的二维度当责量表,同时,本文还验证了当责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应。本文从制度、感知和行为三个视角对当责概念的厘清,以及基于行为视角所开发的当责量表,为当责机制的进一步揭示提供了基础。另外,本文对当责行为的两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积极组织行为的认识边界,这不但有利于深化组织行为的理论探索,还可以为实际企业营建当责相关机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