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即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淤滞和/或血流量增加所致。门静脉高压常引起食管中下段胃底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腹水;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等,统称为门脉高压症。尤其是食管中下段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大出血常导致患者的死亡。通常用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来代表门静脉压力(PVP), HVPG由测得的肝静脉契压减去肝静脉自由压而得出,当HVPG>6.7cm H2O时提示门脉压力增高。门静脉高压本身通常难以治愈,现在多倾向于对其并发症的对症处理,尤其是对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因为门脉高压症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出血量较大,再次出血发生率较高,每次出血均可使肝功能进一步恶化,病死率高。因此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难题之一。目前治疗方法众多,如药物、内镜、介入放射学和外科手术的综合性治疗等。而外科手术治疗是门脉高压症的最早治疗方法,从其应用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肝移植的成功标志着外科已能从根本上治疗门脉高压症,但由于供体短缺及经济水平的限制,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患者还无法接受肝移植。因此,传统的断流手术在今后甚至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外科治疗门脉高压症的常用术式。输血是临床上抢救急、危、重病人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治疗措施。近些年来,尽管输血医学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输血的安全系数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人们对以往的输血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找出了一个不但能满足危重病人对血液的需求,而且能使手术过程的安全系数明显增加的方法,这就是本文所讨论的术中自体血回输。术中自体血回输即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丢失的血液借用负压吸引收集起来,经抗凝、过滤等程序处理后在术中回输给患者的一种自体输血方法。目前,由于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用血也日渐增多,血源相对紧张,而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渗血的丢失,造成血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异体库血的输入引起的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传染和对免疫方面产生的的影响,给受血者带来巨大的心里阴影。因而,手术过程中自体血液的回收、回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门脉高压症患者,凝血功能一般较差,脾大、脾亢,全血细胞减少,食管中下段胃底静脉、脾静脉曲张,使断流手术中易出血、渗血,又由于肝脏的储备功能较差,对手术及术中出血、渗血的耐受性降低。本研究证实,门脉高压症断流术中自体血回输机的应用,使术中失血得到及时的回收、回输,使手术过程安全、平稳。在临床中是一种经济、实用、有效的方法。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断流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实用性、有效性。并分析术后急查血Hb变化量、自体血回输量分别与脾静脉内径、脾脏重量(脾血回输后)、脾脏大小的关系。方法门脉高压症断流手术治疗患者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39.6±15.49)岁,体重(61.05±16.97)kg。术中采用Cell Saver5+型自动血液回收机行自体血回输,手术开始前连接储血过滤器、血液回收罐及一次性管道,用肝素溶液100ml(25μ/ml)预冲回收系统,以回收100ml血液滴注15-20ml肝素溶液为佳。将手术室负压吸引与储血罐连接使过滤器产生负压,经吸引器将手术野的出血、渗血及脾脏内的血液回收至储血器备处理;回收的血液经储存、分离、洗涤、净化、排空,即经Cell Saver5+型血液回收机全自动处理后,将细胞碎片、游离血红蛋白和抗凝剂等分离到一废液袋内,浓缩血细胞回收到储血袋内,在术中或术后回输给病人,即是按回收—处理—再回输的程序进行。结果①23例患者术中回收的原血经Cell Saver5+型血液回收机处理后行自体血回输,23例患者中均无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无特异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均痊愈出院。②23例患者围手术期中ALT、AST、K+、Na+、PT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23例患者术后急查血的平均红细胞、血色素及红细胞压积与术前相比,在没有输异体血的情况下,分别升高17%、18%、17%,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18例患者术后急查血的血色素高于术前,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5例患者术后急查血的血色素略低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18例术后血色素升高的患者,在双侧检验水准:α=0.05情况下,术后急查血Hb变化量与脾静脉内径呈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与脾脏重量(脾血回输后)、脾脏大小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自体血回输量与脾脏大小呈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与脾静脉内径、脾脏重量(脾血回输后)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结论①门脉高压症断流术中自体血回收机的应用,使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平稳,且经济、实用。同时避免异体血输入引起的多种传染病及不良反应。②脾静脉内径越宽,对术后Hb的增加量影响越大;脾脏越大、自体血回输量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