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253例乳腺癌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出现心电图异常的临床特点,探讨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发生急性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53例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为乳腺癌、使用过3—8周期蒽环药物化疗、化疗前心电图无异常的患者,回顾性分析蒽环药物化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将心电图发生异常改变作为蒽环治疗急性心脏毒性的诊断指标。总结各类心电图异常变化在乳腺癌蒽环化疗患者中的发生率及校正后QT间期(QTc)随化疗周期数的变化特点。对比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肿瘤TNM分期、既往是否存在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是否联合放疗、蒽环类药物的种类及累积剂量等因素在心电图异常组和无心电图异常组患者间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及蒽环类药物出现心电图异常与上述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并通过回归分析总结乳腺癌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出现急性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结果:253例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变化者共92例,发生率为36.36%,其中电生理和节律异常改变78例,发生率30.83%,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波改变、S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异常Q波、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交界性早搏;QTc延长31例,发生率12.25%。QTc1—4周期内延长幅度较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8周期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发生心电图异常在蒽环累积剂量及年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分析得出患者年龄为急性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其他因素,如体重指数BMI、肿瘤TNM分期、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联合同步放疗、蒽环药物种类与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蒽环类药物治疗期间急性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电生理和节律异常改变、QTc延长。QTc随蒽环化疗周期的增加呈增长趋势。患者年龄及蒽环药物累积剂量与急性心脏毒性具有相关性,其中患者年龄是蒽环药物急性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脏监护,并控制蒽环药物的累积剂量在安全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