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有机物浓度、高氮磷含量的养殖废水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地表水体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还会对地下水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本研究针对养殖废水资源化处理过程中存在的有机物难以有效降解及臭味气体难以控制等实际问题,从环境中筛选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高效降解菌株并进行复配,将复配后的菌剂应用于禽畜养殖废水的好氧发酵,制备成液态菌肥,分析复合菌剂对养殖废水中有机物及臭味物质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对丰富养殖废水资源化处理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际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环境中筛选所得的八株菌分别命名为:M1、M2、M3、M4、M5、F1、F2、F3,分别采用淀粉、纤维素以及蛋白质透明圈实验初步筛选发现,八株菌对纤维素都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其中M3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产生的透明圈最大,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HC值)达到了2.43;除菌株F3外,其他几株菌对淀粉和蛋白质均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其中菌株M1、M5、F2降解淀粉能力最强,HC值分别达到了3.01、5.35、3.62,菌株M1、M2、F2对蛋白质降解能力最强,HC值分别达到了4.27、3.06、3.62。(2)分别对初筛得到的七株功能菌(M1、M2、M3、M4、M5、F1、F2)的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质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菌株M1、M3、F2蛋白酶活力明显高于其他几株菌,酶活力分别为58.446U/mL、39.357U/mL、17.79U/mL,因此将M1、M3和F2作为降解养殖废水中蛋白质的主要菌株。纤维素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M1、F2酶活力最大,菌株M2、M3、M5也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测定结果表明,七株菌对淀粉均具有分解能力,其中菌株M5淀粉酶活力最高达到了0.97U/mL,是其它几株菌的2-3倍。综合比较后选择菌株M1、M2、M3、M5、F2作为养殖废水资源化处置实验的功能菌株。(3)对复筛确定的五个菌株(M1、M2、M3、M5、F2)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为:菌株M1、M5为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M2为Fusarium equiseti(木贼镰刀菌),菌株M3为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菌株F2为Phialemonium sp.(单胞瓶霉)。(4)为了制备复合微生物菌剂,分别对五株功能微生物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M3在12h左右进入对数期,20h左右进入稳定期,28h后菌株进入衰亡期;两株黑曲霉菌M1、M5在40h后才进入对数期,48h左右开始进入稳定期,60h后进入衰亡期;而单胞瓶霉F2相比M1和M5,其进入对数期的时间更早,稳定期持续时间更长,大约在76h以后才开始进入衰亡期。木贼镰刀菌M2在18h左右进入对数期,微生物快速繁殖,在28h左右进入进入稳定期。(5)为了更好的将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复配并应用于养殖废水资源化处理的实际,将不同剂量的复合菌剂与养殖废水在反应器中混合,通过测定发酵过程中臭味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和COD浓度变化来研究复合菌剂除臭和有机物降解能力。结果发现,真菌、细菌体积按1:1进行配制复合后,在接种量为3%的条件下复合菌剂处理养殖废水效果较好,吲哚、粪臭素、氨气、硫化氢在30d的时候去除率分别为79.0%、69.0%、96.8%、79.2%。蛋白质的降解率达到了54.04%,COD降解率可达65.1%,大量的有机氮转变成无机氮盐,说明复合后的菌剂不仅具有明显的除臭能力,还具有良好的有机污染物去除能力。(6)将制备所得的复合菌剂应用于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处理试验,结果发现,硫化氢、氨气、吲哚、粪臭素等臭味物质含量大幅度降低,30d去除率分别达到66.3%、95.2%、81.1%、75.0%;COD降解率达到62.5%;蛋白质降解率为58.3%,总氮含量相比反应初始时提高了1.16倍,说明大量有机氮和氨态氮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农作物吸收的硝态氮,此外可溶性总磷含量相比反应初始提高了1.22倍,处理后养殖废水的肥效有一定程度地提高。发酵30d时候废水中的细菌和真菌数目分别为17.51×10~9cfu/mL、0.398×10~9cfu/mL,远大于国家液体有机肥标准规定的数目,极大程度上延长了菌肥从制备完成至过期失效的总时间。粪大肠杆菌由初始的4650 cfu/mL下降到110 cfu/mL,基本达到了国家有机肥标准规定的标准(100cfu/mL),但仍然需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