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是中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食用价值、环境价值以及药用价值。但是在油茶产业当中,油茶的病虫害发生普遍而且相对严重,油茶炭疽病一直以来是作为油茶病害的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本研究以引起油茶发生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生物学的方法,对攸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并对攸县油茶和普通油茶炭疽病菌进行了生物学上比较和分析,以及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与寄主油茶互作相关的蛋白质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攸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通过对从具有典型油茶炭疽病的攸县油茶病叶上分离出多个攸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样本,共计分离得到100个样本菌株,后通过对这些样本菌株的纯化,样本菌株生物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鉴定研究,发现引起攸县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的共有5株4种油茶炭疽菌,分别是一株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de的YX2-5-2、二株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的2YX-3-1和2YX-8-1-2、一株山茶炭疽菌C camelliae的 2YX-5-1、和一株暹罗炭疽菌C.msiaense的2YX-8-1-1。油茶炭疽病菌的分离率低至5%,但是可以造成攸县油茶发生炭疽病的油茶炭疽菌却是有多种。(2)攸县的普通油茶与攸县油茶的炭疽病菌生物学的比较通过对攸县的普通油茶和攸县油茶的炭疽病菌的生物学比较,发现两者不同寄主来源的油茶炭疽病菌存在有显著性的差异。两者的不同菌株在致病力相比,接种病菌到新鲜的普通油茶嫩叶上5天后攸县的普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形成的病斑平均直径为11.63mm较强于攸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形成的病斑平均直径10.37mm。两者的不同菌株的在产孢能力相比,攸县的普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平均产孢能力为7.40×107个是较强于攸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平均产孢能力5.44×107个。两者的不同菌株在温度上对油茶炭疽病菌的生长影响相比,攸县的普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平均最适温度在30℃附近,而攸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平均最适温度在28℃附近。两者不同的菌株在不同的碳氮源对油茶炭疽病菌的生长影响相比,攸县的普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在对不同碳源的平均利用培养5天而形成的菌落平均直径为30.05mm是较强于攸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平均利用而形成的菌落平均直径27.91mm,然而在对不同氮源的平均利用形成的菌落平均直径为23.64mm却是较弱于攸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平均利用形成的菌落平均直径25.43mm。两者不同的菌株在不同pH对油茶炭疽病病菌的生长影响相比,攸县的普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和攸县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也是存在差别的。说明不同寄主来源的油茶炭疽病菌,即使是同一种炭疽菌也是存在有差异的,油茶炭疽病菌可能出现了寄主油茶品种的偏好性。(3)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与寄主油茶互作相关的蛋白质分析通过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与寄主油茶互作的相关蛋白质分析,发现油茶炭疽病菌C.fructicola和C.gloeosporioides的自噬相关蛋白8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165和121,pI和Mw值分别为9.06、19111.12和6.75、14041.15,蛋白质疏水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833、-2.922和2.200、-2.922,蛋白质的跨膜结构域都在膜外。说明即使同属炭疽菌属,不同的炭疽菌与互作相关对应的蛋白质也存在差异的。发现油茶和华硕油茶的脂肪酸去饱和酶2的蛋白质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383和382,pI和Mw值分别为8.43、44228.06和8.07、44357.97,蛋白质疏水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2.656、-2.933和2.733、-2.833,蛋白质的跨膜结构域都是3个结构域在膜外、4个跨膜螺旋结构、2个结构域在膜内,蛋白质的结构域都有四个跨膜区并且在氨基酸序列82-104为相同的跨膜区。说明即使是同属油茶属,不同的油茶品种互作相关对应对应的蛋白质也是存在差异的。表明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与寄主油茶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油茶炭疽病菌的特异性和寄主油茶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