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Nissl染色法、视神经溃变试验和神经元逆行追踪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标记荧光追踪染料DiI的技术,分析比较了不同日龄北京鸭视网膜节细胞层细胞的大小、形态类型、数量与密度及其分布的变化,为阐明水禽——北京鸭的视觉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积累形态学资料。研究结果如下: 1.视网膜节细胞层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和多角形等,由视网膜中央区至周边部随细胞大小递增(P8:1.7~3.0倍)而细胞密度梯度呈递减(P8:36%~47%)的变化,这种变化在颞侧周边部最明显,背侧周边部次之。随日龄增长,节细胞层细胞总数(P30/P0=1.4)和细胞大小(P30/P0=1.3)均递增而细胞平均密度递减(P30/P0=0.9)。 2.RGCs在视网膜中央有一个高密度区(P0:8 860个/mm~2:P8:7 600个/mm~2),细胞大小由视网膜中央区至周边部递增(P8:1.1~2.2倍)而密度递减(P8:42%~49%),这种变化趋势在颞侧周边部最明显,并且伴随日龄增长,RGCs总数和平均密度均递减(P0:1.3×10~6个,5 370个/mm~2:P8:1.26×10~6个,4 620个/mm~2)而细胞大小递增,由62.16±23.28μm~2(P0)增至69.94±35.95/μm~2(P8)(CA)或133.74±75.65μm~2(P0)增至152.87±55.86μm~2(P8)(TP)。 3.根据细胞体和树突野大小及树突分支特点,北京鸭RGCs被分为4型和6亚型,即小细胞体(81.25±24.51μm~2)和小树突野(14 446±8 702μm~2)的Ⅰ型,包括简单型Ⅰs亚型和复杂型的Ⅰc亚型;中等细胞体(201.17±65.99μm~2)和树突野(60 167±16 896μm~2)的Ⅱ型,也包括Ⅱs和Ⅱc两个亚型;中等细胞体(251.674±90.05μm~2)和大树突野(156 329±43 693μm~2)的Ⅲ型细胞,只有简单的Ⅲs亚型;大细胞体(471.20±72.31μm~2)和大树突野(189 320±42 438μm~2)的Ⅳ型细胞,只有复杂的Ⅳc亚型。各亚型比例分别是:Ⅰs亚型(28%)、Ⅰc亚型(32%)、Ⅱs亚型(14%)、Ⅱc亚型(8%)、Ⅲs亚型(13%)、Ⅳc亚型(5%)。各亚型RGCs在视网膜中央区和周边部出现的频率不同,中央区以小型细胞为主(77.2%),大型树突野细胞仅占10.5%;而在颞侧周边部大树突野的Ⅲs亚型细胞比例明显增多(占25.4%)。 4.移位性无长突细胞(dACs)是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的小神经元,核深染,胞质很少,细胞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大小均一,平均面积为23.65±3.97μm~2。dACs总数为0.64×10~6个,约占节细胞层细胞总数的17~30%,平均密度为1 720个/mm~2,在视网膜中央有一个dACs高密度区即中央高密度区(CA,约为3 860个/mm~2),且dACs的密度由视网膜中央区向视网膜周边部逐渐降低(TP,约为1 780个/mm~2;NP,约为1 360个/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