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来华传教士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许多人凭借自身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和多方面的社会资源,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他寓华47年,集传教士、翻译家、教育家和办报人于一身,亲身经历了晚清社会的巨变。在译著方面,他担任过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和广方言馆的英文教习,是广学会和益智书会的骨干,其标志性的翻译成就包括《文学兴国策》、《中东战记本末》、《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等数十种,对西学东渐和促进中国近代改革作出了一定贡献。目前,对于林乐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教育、报业和宗教四大领域,也有部分涉及到文化和翻译。本文基于之前的研究成果,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基础,以历史研究和翻译研究为研究方法,重点剖析林乐知的翻译活动和他的部分译作,关注其译者主体性的彰显和制约,探索其译著在当时中国社会的接受情况和局限性,以期对于林以及其翻译活动获得更加系统、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以林乐知为个案,意在揭示译作与晚清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其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华翻译活动的特点。本文首先探讨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指出作者欲在翻译“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对林乐知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理解。其次,文章综述了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译者地位是怎样逐渐得到认可以及译者主体性是怎样得到发展的。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其一,在林乐知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从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和语言形式四个方面进行说明;其二,研究目标读者对林乐知译作的接受情况,指出晚清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有目的性的特点,最终都是为了传教服务;其三,以勒弗菲尔的制约理论为基础,探讨影响林乐知翻译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意识形态方面的制约主要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来讨论。此外,其他制约因素如时代背景、译者文化身份和知识结构等也有所提及。最后,总结研究成果,指出不足之处,同时对未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