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问题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sq_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主体,但是我国农村地区总体经济的发展较慢,并且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还在不断变大,能否有效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是我国解决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促进农村脱贫致富的关键。农村要激活经济潜力,发展现代农业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如何通过农村现有资产进行融资是有效解决农村资金问题的症结所在。农村土地是农村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进行融资是农村解决资金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我国法律上、金融政策上和配套机制体系上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的规定还不规范和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梳理相关法律的、金融的和配套机制的问题,综合考虑解决,才能有效的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本篇论文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历史脉络出发,理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的历史,看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必将逐步成为我国农村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金融机构逐步转型创新,抢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篇论文根据我国农村资金需求的现状,通过梳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相关的概况和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政策。在多位学者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实践调查中,也发现多数农户还是希望能够借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可是我国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在法律规定上存在瑕疵,在抵押评估、抵押登记等配套体系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积极性并不高。不过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倾向农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试点地区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为金融机构逐步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提供了空间。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法律和政策的不断完善,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现状,详细阐述了法律法规上存在的瑕疵和冲突。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原则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风险较大相矛盾的现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价值本身较弱,而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以“三性”为经营原则,两者的矛盾之处实质是金融机构风险把控的问题。再次阐述了实践中服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配套体系存在的不完善,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证办理、交易服务和抵押登记等方面存在的众多配套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面临的上述困境,本文通过国外农地抵押法律金融制度的解析,以图借他山之玉,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得到一些经验启示。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存在困境的成因,从金融、法律、配套体系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以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过程中存在的症结,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实施,切实解决农村资金需求,达到惠民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在上一期学报上,发表了题为《把办好学报作为一项光荣的事业》的本刊编辑部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各方面的热心读者是办好学报的支柱。我们要广泛及时地搜集读者的反映,
<正>有研究[1]表明,中国成人糖尿病人口大约为11 390万人,而糖尿病前期人口更是达到49 340万人。在我国,约12%25%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晚期可并发足部溃疡;而在西方国家中,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综合物探方法在地热勘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探讨综合物探方法在新疆地区地热勘查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进行简要分析。
文化产业人才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也是文化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力量。以深圳市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市文化产业各行业领域人才供给分
文章以George Lakoff的北航认知语言学讲座为语料对元话语在学术讲座中的发生和角色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讲座人往往通过元话语策略实现讲座内容的有效传递以及和听众的沟通
<正>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表达形式,以点线为表现手段,在充分运用对立统一、均衡调和、参差变化等美学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章法"来表达和增强书法美感与艺术
近年来,为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的质量,农村供水工程已逐步实施。然而,农村排水工程却一直被忽视,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了河道或排出室外空
征一法是嘉靖十六年由应天巡抚欧阳铎与苏州知府王仪等推动的一场赋役制度改革。但这场改革不仅没有收到改善民生的预期效果,反而出现民户重复应役、赋税负担与交税成本增加
目前,我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建筑基础建设上,其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得到了稳步提升。但与此同时,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仍然是一项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我国每年因建筑施工导致的人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持续地向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集聚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和人口迁移的显著特点。城市作为社会生产进步、人类生存发展的载体,内部人口的集聚和扩散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