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作为近现代文化转型的关键人物,以其对白话文学观念的大力提倡与积极的创作实践,成为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的引领者。由胡适所主导的白话文运动,其效用不仅体现在文学革命的领域,同时还以其鲜明的实践品格深刻地影响着近现代以来语文教育史的转型与发展。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将白话文学观念作为胡适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起点,系统阐述了胡适在近代国文教育领域中所进行的思想观念与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与突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胡适在白话文运动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程思想、教学思想,并结合时代条件反思胡适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局限,加深了对我们今天如何批判性地继承胡适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精神遗产并应用于日常教学的思考。为了更好地推行白话文,胡适钩沉已绵延千年的白话文传统,把白话文由原来“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提升到神圣的文学殿堂。为了使白话文运动在旧文学与旧式教育体制的冲击下能够得到持久的长足发展,胡适对中学语文教育做了深入的思考。严格来讲,这些真知灼见,很大程度上渊源于胡适自身的文学改良论,同中学语文教育的实践相结合,不仅使其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持续贯彻,而且将白话文运动的开展引向纵深,使其文学改良的实绩不断得以丰富。在白话文学观念的影响下,胡适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主张言文一致、面向现实社会,重视文学教育。并且这些观念贯穿于他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始终,构成了胡适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的主体框架。他提出语文课程教育的目标是能够用白话自由发表思想;在课程设置上,他明确提出要把国语文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并且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在教材选用方面,他极为重视对白话文教材的选择,不仅力图实现白话文教材与国语文教材的并重,而且不断丰富了小说、戏剧等白话文学体裁的教学应用。在阅读教学方面,胡适主张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倡以看书代替讲读、注重质疑讨论的自修式阅读,注重精深与广博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作文教学方面,主张作文命题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写作形式的多样化,提倡多批少改的批改方法,力图使学生能用国语文自由发表思想;他还重视演说与辩论对于发展国语文的作用。胡适围绕在中学推行白话文做了很多的努力,并且以他文学革命的领袖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当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国语国文的教授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胡适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精髓,暗合着与时代同步的教育理论,在今天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