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我国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各个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蒙古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于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族也不例外,蒙古族文化受到汉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内蒙古出现了“避蒙趋汉”现象。很多蒙古族认为,学习汉文化和西方文化更有利于未来发展,而忽视了蒙古语的学习、忽视了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使得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笔者认为,“避蒙趋汉”问题实质上是文化融合现象,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全球化时代,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但是传承民族文化和适应主流文化并非是对立的,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本文主要研究内蒙古民族教育中的“避蒙趋汉”问题,以兴安盟地区为例,采用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了解兴安盟地区“避蒙趋汉”问题现状。并对兴安盟民族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中“避蒙趋汉”问题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对其产生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影响路径,找到蒙古族教育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实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首先,本文阐述了兴安盟地区“避蒙趋汉”问题现状,对该真问题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其特征,肯定其积极影响,指出其消极作用,以实现民族教育健康发展。其次,从政策、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经济、价值观念的角度探讨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明确了各因素在兴安盟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影响作用。最后,针对“避蒙趋汉”的主要问题,提出增强民族教育政策吸引力、促进蒙古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的交融与整合、完善民族学校教育体系、转变语言价值观念、保障蒙产古语学习机会等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