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额原细首纽虫对环境因子和重金属的耐受性以及对重金属积累的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es_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青岛海滨常见的潮间带扁额原细首纽虫(ProcephalothrixsimulusIwata,1952)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其对盐度,温度、pH及三种重金属离子(Cu2+,Zn2+和Cd2+)的耐受性和对这三种重金属的生物积累效应。 1.研究了扁额原细首纽虫对盐度、温度和pH的耐受性,发现该纽虫是一种广适性生物。在低渗环境里,10℃下,纽虫在3.3‰的介质里能够生存96h(其半致死浓度(LS50)未能得出)。20℃和30℃下,96h的LS50分别为7.3和13.5;在高渗环境里,10℃,20℃和30℃下,96h的LS50分别53.9,47.1和41.4。扁额原细首纽虫在低盐介质中的体重变化表明了它能够根据环境的渗透压变化进行体积调节。在0℃C的介质中暴露96h,纽虫不活跃,几乎不运动,但是当温度恢复到20℃时,纽虫立即恢复活力。在温度耐受性实验中,在30℃的海水中,纽虫能够生存96h,当温度超过32℃时,死亡率急剧升高。实验结果还表明温度与盐度存在交互作用,温度升高降低了纽虫的耐盐性。该纽虫对pH的耐受范围为5.0-9.2,超出这一范围,死亡率急剧上升。 2.研究了3种重金属离子(Cu2+,Zn+和Cd2+)对扁额原细首纽虫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三种金属离子对该纽虫的24h,48h,72h和96h的LC50分别为:Cu2+,10.980,0.498,0.174和0.141mg/L;Zn2+,24.620,17.170,12.507和9.152mg/L;Cd2+,143.230,35.150,15.220和10.870mg/L。三种重金属离子对纽虫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Zn2+>Cd2+。该纽虫对三种金属离子的耐受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在溶液中暴露24h后,LC50急剧下降,在24h和48h,48h和72h,72h和96h之间,纽虫的LC50变化较缓慢。在重金属胁迫下,受试纽虫易发生吐吻,自切和分泌黏液等应激反应。 3.研究了扁额原细首纽虫对三种重金属离子(Cu2+,Zn2+和Cd2+)的积累效应。实验发现,该纽虫积累重金属的能力很强,该纽虫在15μg/L的铜离子溶液中暴露6d后,铜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1mg/L的锌离子溶液中暴露3d后,锌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1mg/L的镉离子溶液暴露6d后,镉含量显著增加(P<0.05)。纽虫体内重金属含量与暴露时间正相关。恢复实验显示,纽虫对三种重金属均有净化能力,对铜和锌的净化力较强,对镉的净化力较弱。该纽虫的生物学特点符合环境监测生物的要求、对重金属具积累能力,可以作为一种潮间带重金属污染的监测生物。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主要程序,从急性中毒的角度出发分析海洋船舶突发性溢油对渔业资源的急性影响。利用实时后果评价(Real-time)这一技术路线,即应用溢油组合模型模拟
镉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体内富集分布的研究采用了浸泡的染毒方式,实验用海参暂养在含有氯化镉的海水中,CdCl2浓度分别为0.02mg/l、0.10 mg/l、0.50 mg/l,分别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形目、帘蛤科、蛤仔属,是我国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以高通量测序手段对不同发育时
本文探讨了弧菌感染凡纳滨对虾的主要方式,研究了环境条件不利时感染弧菌的对虾的抗病力的变化以及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对虾弧菌病的防治,以期为对虾健康和无公害养殖提供理论依
本文于2004年6月到2005年12月对宁波象山港养殖区域浮游细菌、浮游病毒、以及蛭弧菌生物量分布进行采样调查,并比较了几种染色法用于计数细菌生物量的优缺点;同时本文还对免疫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中上游的干流,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型水库,也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储蓄库,对我国的防洪、灌溉、供电等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大坝的建立使库区水文条件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水流变慢,水体滞留时间延长,水库泥沙淤积,水体自净能力减弱等,一系列水文状况的改变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重金属作为一类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可通过摄食途径进入生物体并产生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对水生生态安全和居民水产品食用
近年来,WSSV感染致病率有所下降,但是WSSV感染在一定条件下仍然是对虾养殖的主要威胁,因此研究对虾抗WSSV治疗及其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肽聚糖对对虾的免疫效果较低,同样si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