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聋人群体的社区意识也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聋人以及关心聋人群体的听人要求社会满足聋人享有与听人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了使得聋人学生能够与听人学生共同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一种日渐兴起的观点认为应该改变将聋入学生脱离于普通教育体系的现状。让聋人学生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并为他们提供手语翻译服务的方式已经在不少欧美国家得到了认同且被赋予法律效力。教育场合中的手语翻译多以课堂手语翻译的形式呈现,在欧美国家普遍被直接称为“教育传译”。在中国,课堂手语翻译仍然是个年轻的行业。目前招收聋人学生并为其提供课堂手语翻译的普通学校仍在少数且皆为高校。而在学术领域,课堂手语翻译也仍未引起适当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资料寥寥可数。
在课堂手语翻译中,关于手语译员的显形/隐形理论争议颇多,是个牵涉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手语译员的显性/隐形程度取决于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分配。课堂手语译员常常担任多重角色,除手语传译员这一基本角色,还可能同时担任如教师助手、教员、手语规范者或课堂纪律维持者等等角色。因此,对于课堂手语译员,适当有效而又不僭越地扮演好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是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篇论文包括以下五个章节: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课堂手语翻译,包括手语翻译概述以及国内外课堂手语翻译的发展状况。该章节还从译员角色的角度介绍了手语传译员在课堂中的显形理论。
第二章探讨了聋教育中以手语译员为媒介的课堂特点。该章节列举了课堂互动的模式以及聋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特点,并基于此探讨了译员行为如何导致失败的课堂互动。
第三章综述了关于手语译员显形理论的既有研究,涉及译员角色认知的重要问题以及手语译员的各种角色模式。
第四章总结并分析了作者在河南郑州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实地调查。该调查以问卷和采访的方式进行。
第五章为本文结语,总述本文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