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已开展20多年的京郊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为蓝本,研究了京郊耕地养分变化规律,并从施肥、土地利用方式及区域规划等方面研究了耕地养分的影响因子,提出了京郊耕地培肥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如下:(1)京郊耕地土壤养分整体呈上升之势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平均含量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监测时间段内主要有两个上升阶段,分别是1992-1995年和2004-2011年。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前稳后升,2006-2011年上升较明显;土壤有效磷含量在1992-1995年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含量达70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呈上升之势,期间有三个主要上升期,分别是1990-1995年2001-2004年和2009-2011年。(2)土地利用方式、肥料投入和功能区划等对耕地土壤养分变化存在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耕地土壤的养分差别显著,菜田土壤养分最高,果园次之,粮田最低。肥料投入对土壤养分影响明显,当年无机氮肥、钾肥投入量直接影响土壤碱解氮及土壤速效钾的含量,碱解氮波动趋势与氮肥投入量的波动基本一致,速效钾波动趋势与无机钾肥投入量的波动基本一致。耕地所处功能区域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农业功能区位决定了土壤的种植利用方式和养分管理水平的不同,耕地所处功能区域不同,耕地土壤各项养分指标含量、变化趋势及变化速度均有较大差别,耕地土壤养分随着所处区域功能定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肥料投入和功能区划对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变化的影响,归根到底是通过养分供需平衡变化来实现的。土地利用方式、功能区划定位的不同导致耕地土壤上的种植作物不同、农户的预期目标(包括产量)不同,从而影响了农户的施肥及耕作措施,进而对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变化趋势产生影响。(3)京郊耕地分区培肥建议围绕北京市各农业圈层分区的功能定位、依据对土壤养分多年动态监测结果,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综合考虑北京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及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易受污染区域分布特点,建议将北京市农田划分为三个土壤养分调控区,即六环路以内的以城市生活为主的都市生活圈优化培肥区,六环路以外远郊平原和延庆盆地以生产保障为核心功能的远郊平原规模农业圈重点培肥区,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及半山以生态涵养为核心的生态涵养圈限制培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