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重庆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e8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空间叙事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兴起,研究者们逐渐把目光聚集到了电影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上。重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导演的关注,重庆电影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导演们对叙事空间的把握与运用。具体而言,重庆电影的空间叙事是指导演对重庆这一叙事空间如何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进而把重庆叙事空间作为推进叙事进程以及叙事表意的重要手段,最终创作出具有强烈的空间叙事属性的艺术作品。重庆电影空间叙事包涵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主要聚焦于重庆叙事空间而展开,这是因为重庆叙事空间的叙事建构与表意不仅是重庆电影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电影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之所在。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重视时间的研究,而忽略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而电影作为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其空间意识与空间特质是与生俱来的。第五代导演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影视时空观念,他们对空间在电影的造型表现力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从而开启了国内电影空间叙事的新维度。第六代导演则将镜头转向城市空间,他们更加重视空间要素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重庆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其独特的空间结构与鲜明的社会矛盾成为导演创作的灵感来源。从空间叙事的维度去分析和探究重庆电影,能更好地让我们体味到重庆电影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本文主要围绕重庆电影叙事空间的文化内涵与表意功能进行探究,这种探究离不开空间叙事类型与空间叙事意象的有力支撑。无论是空间叙事类型中的地域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还是空间叙事意象中的自然意象、社会意象与人物群像,它们都是重庆叙事空间这一特定的空间场域孕育发生的,它们共同构建着重庆叙事空间叙事与表意的能指与所指。当然,要使这种叙事和表意得以充分体现,还需借助一定的空间叙事技巧,这种技巧不仅体现在重庆电影文本的叙事内容层面,更体现在影像本体层面的镜头运用、色彩运用以及声音的使用上。总之,重庆电影的空间叙事类型的彰显、空间意象的设置、空间叙事技巧的独特运用,使重庆电影的叙事空间呈现出独有的文化意蕴和美学魅力,这也是重庆电影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电影类型区别于其他地域电影的重要因素。探究重庆新世纪以来的影像叙事策略和文化意涵,能够为我们解读空间与电影的互动关系提供独特的视角,也对建构和传播重庆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主要源于夜晚睡眠过程中人体上呼吸道肌肉塌陷导致出现低通气等现象所致。目前全球约有近10亿成年人可能患有OSA,而中国的潜在患者人数可能是最多的。认知功能是人得以实现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在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生存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功能损伤会直接影响人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而工作记忆是认知
就像“爱”和“死亡”一样,“成长”也是重要的文学母题,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针对有关成长的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和思考,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创作成果。他们富有激情和思想内涵的作品,为读者揭开了关于成长的奥秘及其种种艰险。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才华出众的作家,自登上文坛以来创作了近百篇小说,其中有不少作品涉及到成长书写,这类小说作品着力描绘人物的成长轨迹,展示丰富多样的成长景观,述说主人公的成长之痛,并
母性行为是雌性哺乳动物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动机行为。母亲通过为其后代提供营养物质、庇护所、情感慰藉及其他母婴互动来形成母子间的依恋关系,确保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围产期吸烟都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母亲围产期吸烟会使后代出现神经发育异常、行为情感障碍等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对后代造成持续的健康风险。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母性行为的完整性会因为围产期药物滥用而受到损害。但
“半殖民性”是中国近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相比于菲律宾、印度、缅甸等完全殖民地国家,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了“我”面对“他者”时复杂的情感态度,中西文化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相反,其中充满了向往、矛盾、痛苦、误读、反抗等多种情形。晚清科幻小说,便是诞生于那个极具文化间性的时代,一方面它用向往追赶的姿态诉说着有关于“科学”“启蒙”“救亡”的话语,另一方面又用奇幻的想象回归到民族、传统的乌托邦世
早在1838年,查理·惠斯顿公布他所发明的立体镜时,他只能使用几组略有差异的手绘几何图形来展示立体的视觉效果,因为此时距达盖尔公布他所发明的银版照相术还早了一年。活动影像出现之后,早期的许多电影先驱都曾尝试制作立体电影,还原现实世界的渴望一直潜存在人类的心中。传统2D电影利用透视法在银幕上产生深度的幻觉,但人们对于还原真实立体世界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历史上几次3D电影的兴起,都因技术问题而不得不再次
情景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在饮食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间接促进体重增长的维持和加剧。Zhang和Coppin(2018)的肥胖与食物决策—基于长时记忆的理论模型提出,情景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对食物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们可以从情景记忆中获取信息,并通过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在记忆的提取和整合中发挥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超重者的情景记忆受损,具体表现为编码信息能力中断,对即时刺激的项目记忆能力受
明末清初是文人绘像、题像之风的渐盛时期,此时拥有多幅画像的文人比比皆是。朱彝尊于康熙十一年请画家戴苍绘制《烟雨归耕图》,意图明示归隐之心,随之文人争相题咏。顾修《读画斋偶辑》中收录朱彝尊传世四幅画像,其中便有《烟雨归耕图》。此图是最早出现的“归耕图”类画像,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本文以“朱彝尊《烟雨归耕图》及其题咏”作为论题,以顾刻本《烟雨归耕图》的画像以及题咏文本为基础,参考其他文献,梳理所有与朱
电影兼具双重属性,既是商品、又是媒介;既是传播的内容,又是广告载体;其传播核心为电影受众。电影艺术所独具的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和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拥有其他媒介无法企及的先天优势,其媒介价值会随受众转移而变化,因电影档期、城市地域、内容类型等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热度和效度迁移。因此,电影的市场票房表现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票房高低不一定和电影自身的艺术性成正比,但一定与市场受欢迎程度息
“边缘”与坚守,是孙犁晚年的重要特征。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孙犁身上构成一组互为因果的关系:“边缘”是其守住文学理想的方式,坚守的文学理想与文坛的格格不入是他退守书斋、走向“边缘”的主要原因。“边缘”选择既是孙犁现实生活状态的体现,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文学态度。从某种意义来说,“边缘”构成了孙犁特殊的观察点,为其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清醒者。同时,孙犁的“边缘”生存状态由
纵观198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呈现出鲜明的潮流化特征,各种文学思潮流派不断涌现,交错共生。先锋文学以挑战主流的姿态出现,回到文学本身去建立“纯文学”空间。在这样的文学史结论支撑下,学界对先锋文学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文学内部,侧重分析先锋文学的内生力量及其创作内容的上的变革与创新。但先锋文学不止是形式和语言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作家为什么要追新逐异?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什么?为什么是在19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