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口陆基养虾塘养殖期沉积物和养殖水甲烷代谢及相关微生物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天然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沿海陆基水产养殖业不断发展,养殖塘面积日益扩大,我国滨海陆基水产养殖塘面积居世界首位。虽然目前关于滨海陆基养殖塘养殖期水-气界面甲烷(CH4)排放通量已有一些报道,但是,关于养殖塘养殖期沉积物及水柱(养殖水)甲烷产生、氧化及其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还鲜见报道。本文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3个邻近的对虾养殖塘(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5月~2018年10月进行每月1次的野外原位沉积物及养殖水样品采集,并通过室内微宇宙培养实验等实验方法和生物技术手段,对养虾塘养殖水甲烷产生与氧化速率与沉积物产生速率月变化特征、深度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甲烷代谢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来完善我国沿海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为水产养殖塘的科学有效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养虾塘沉积物碳、氮和磷含量等既具有显著时间动态特征,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并且呈现出明显的深度变化特征。养殖水原位环境因子和DOC、POC、TDN等营养盐浓度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均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是深度差异不显著(P>0.05)。(2)闽江河口陆基养虾塘沉积物CH4产生速率随养殖阶段具有显著的时间变化特征(P<0.01),表现为养殖末期>中期>初期;在垂直剖面上变化亦显著(P<0.01),表现为0~5 cm深度(26.95±3.90 ng·g-1·d-1)>5~15 cm(14.15±1.80 ng·g-1·d-1)>15~25cm(13.23±1.58 ng·g-1·d-1)。养虾塘沉积物CH4产生速率与沉积物温度、SOC、TN、含水率和有机碳组分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沉积物C/N值和p 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3)养殖水CH4产生与氧化速率均具有显著时间变化特征,整体表现为养殖末期高于初期和中期(P<0.01)。表、中和底层养殖水CH4产生速率分别为9.73±1.12nmol·L-1·d-1、10.32±1.49 nmol·L-1·d-1和9.31±1.19 nmol·L-1·d-1,而CH4氧化速率分别为15.74±3.01 nmol·L-1·d-1、16.02±3.37 nmol·L-1·d-1和13.52±3.68 nmol·L-1·d-1,两者的深度变化均表现为中层>表层>底层(P>0.05)。养殖水CH4产生速率与TD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EC具有极显著负相关(P<0.01)。CH4氧化速率与p H、Chl-a、DOC、TDN和SO42-等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水温、EC和PO43-呈显著负相关(P<0.05)。(4)养虾塘0~5 cm和5~15 cm沉积物中优势产甲烷菌为甲烷八叠球菌目,15~25cm沉积物中的优势产甲烷菌为甲烷微菌目,随着养殖环境的变化,三个深度的沉积物产甲烷菌优势属都转变为了甲烷八叠球菌目,根据该种类产甲烷菌所利用的底物类型可初步判定:闽江河口养虾塘0~25 cm土层的大部分甲烷产生的主要途径为氢营养型途径。三个深度沉积物产甲烷菌数量时间变化特征整体表现为养殖中期高于初期和末期(P<0.05),而深度变化表现为0~5 cm>5~15 cm>15~25 cm(P>0.05),且和沉积物CH4产生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含水率和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沉积物群落组成和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5)在各个养殖阶段,不同深度养殖水中的优势产甲烷菌均为产甲烷杆菌目,且其数量的养殖水垂直剖面上无显著变化(P>0.05)。同时,16S检测出养殖水中的甲烷氧化菌优势属由Type II型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慢慢发展为Type I型,而硫酸盐还原菌优势属由脱硫杆菌目发展为脱硫弧菌目。综合看来,DO、ORP、盐度、Cl-、TDP和Chl-a是影响养殖水甲烷相关微生物构成和数量的主要理化指标,且产甲烷菌数量与养殖水CH4代谢速率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并消除癌细胞,但会受到抑制性受体(Inhibitory receptor,IR)和配体的影响。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可以通过调节自身免疫反应的强度来维持免疫耐受,但是机体在受到肿瘤侵袭时,肿瘤细胞通过异常激活免疫检查点,抑制机体对肿瘤细胞免疫监视和清除,实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逃逸。阻断免疫检查点的药物,可以
为揭示河口养虾塘沉积物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和途径的时空变化差异,对福建省3个主要河口区的8个围垦养虾塘沉积物总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其3个主要矿化途径(硫酸盐还原、铁异化还原和甲烷产生)的速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养殖期池塘水的pH、DOC浓度高于非养殖期,而ORP、Cl–、NO3–浓度和盐度要低于非养殖期。养殖水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主要包括类蛋白质荧光组分及类腐殖质荧光组分,盐度与C
随着全球天然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人类对渔产品的旺盛需求,沿海地区围塘水产养殖成为当前人们获取水产品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养殖过程中常会出现营养元素利用效率低下,养殖生物品质较差,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负荷增加等问题。对养殖塘养殖期生源要素碳(C)、氮(N)和磷(P)收支状况进行研究,可以明晰营养元素的来源及归宿,进而为提高养殖塘营养物质利用效率、制定养殖塘污染物削减方案,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
HSV-1(Herpes simple virus-1,HSV-1)病毒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能够通过受损的皮肤或粘膜感染宿主细胞并引起多种疾病。PRV(Pseudorabies virus,PRV)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疮疹病毒甲亚科,暂定水痘病毒属。HSV-1和PRV病毒均为双股DNA病毒,研究表明,HSV-1和PRV病毒侵入细胞会激活先天免疫模式识别受体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最早发现于河鲀卵巢,后来在陆生、水生等多种无亲缘关系的动物及海洋和淡水环境的沉积物中都发现了TTX。福建河鲀养殖以本地特色物种双斑东方鲀(Takifugu bimaculatus)和菊黄东方鲀(T.flavidus)为主,但不同养殖区域养殖水质不同、饲喂形式多样,同时这两个种类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季节中TTX的分布规律不明,河鲀个体间
自从上世纪在临床及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疗法治疗细菌感染以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细菌为了适应环境逐渐对抗菌药物产生抵抗性。持留菌是一种对抗生素具有短暂耐受性并在慢性感染和抗生素耐药性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表型变体。因此,确定持留菌形成的基础机制以及开发出新型的杀灭持留菌的策略对临床以及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当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被消耗殆尽时,因为代谢通量的下降会导致其进入休眠或生长缓慢状态,从
肥胖症是众多疾病产生的诱因,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身体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加和脂肪细胞体积增大都会导致肥胖。脂肪的发育过程需要一系列转录因子、多种信号通路及各类mi RNA的参与,是一个复杂精细的调控过程。Shox2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多种器官形成,Shox2的变异会引起胚胎发育畸形甚至胚胎致死。目前有报道Shox2与脂肪的发生存在关联,但多数为Shox2在脂肪细胞中的表达检测,对Shox2在脂肪
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对维护滨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其生态功能体现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营养物质积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但是随着福建滨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维护和经济发展出现矛盾,主要体现在防护林遭受砍伐,面积急剧减少,生态功能降低。而其中问题之一就是缺少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以福建滨海地区木麻黄防护林为例,分析了木麻黄建设营林成本、市场价值及基于国家林业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火对植物群落的格局与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凋落物降解作用是碳循环的核心,超过50%的净初级生产通过凋落物返回土壤。一直以来,关于亚热带草地火干扰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壤矿质(氮、磷、钾等)、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大型土壤动物、水土流失等方面,而关于亚热带草地凋落物降解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甚少。本文在中美洲波多黎各岛(Puerto Rico)开展火干扰对亚热带草地凋落物降解机制的探究。与
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导致氮(N)沉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之一。持续的氮沉降可能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树种组成、表型结构及生态功能等产生重要影响。论文以江西省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种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和竹阔混交林)中的5种主要森林植物甜槠(Castanopsis eyrei)、青冈(Castanopsis eyrei)、木荷(Schima superba)、马缨花(Albizzia ju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