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具有高发病率与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在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占首位。5年生存率低,仅为15%左右。肺癌可在根治术治疗之前发生转移,但大多数转移和复发发生在根治术后三年之内,约占80%,约10%的患者在根治术后五年内转移发生,侵袭、转移及复发是肺癌临床治疗的难题及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SPOCK1隶属于SPARC(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蛋白)家族,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多结构域的蛋白聚糖。SPARC是一种胶原结合基质细胞蛋白,影响细胞的一系列生物功能。SPARC家族成员均含有特殊的EC结构域,EC结构域中含有EF手型模体。基于EC结构域的序列同源性,SPARC家族成员可被分为五个不同的组:1)SPARC;2)Hevin;3)SMOC1,2;4)SPOCK1,2,3;5)Follistatin-like protein(Flst-1)。其中编码SPOCK1蛋白的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5q31区域,含有硫酸软骨素链及硫酸乙酰肝素链,mRNA包含12个外显子,其中第3号外显子可以被选择性地分解,从而发挥特定的靶向功能。SPOCK1蛋白的分子结构特征表明,作为一种黏附蛋白,SPOCK1可以参与细胞基质及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参与细胞形态改变、迁移及增殖,并且能够调节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有研究表明,通过减少SPOCK1的表达,可以促进非小细胞细胞肺癌的侵袭和转移。目前尚无对有关SPOCK1在肺腺癌与肺鳞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的报道。本实验旨在研究SPOCK1在肺腺癌与肺鳞癌中的表达特点及表达是否具有差异性、SPOCK1表达强度与肺腺癌与肺鳞癌的分化程度是否具有相关性、SPOCK1的表达与患者TNM分期及患者年龄是否具有相关性、SPOCK1与现有肺癌诊断相关抗体TTF-1、NapsinA、P40、CK5/6的表达有无差异,并进一步推断SPOCK1对肺癌诊断与鉴别是否具有意义,SPOCK1是否可以为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新靶点。研究方法:对2015-2018年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105例肺癌组织标本,标本取自术前无放化疗病史患者,按照WHO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其中:鳞癌33例,腺癌72例;低分化21例,中分化43例,高分化41例。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将石蜡包埋的肺癌组织蜡块进行切片,厚4微米,再经70℃烤片机进行烤片3小时,进而制片及SPOCK1免疫组化染色,根据组化结果进行半定量评分。制定评分系统:根据胞质染色强度评分,其中:不着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根据每5个高倍视野(400倍)中肿瘤细占百分比评分,其中:≤25%肿瘤细胞着色为1分,26%-75%肿瘤细胞着色为2分,≥76%肿瘤细胞着色为3分。着色程度得分与着色比例得分相乘之后≤4分为阴性,>4分为阳性。最后应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SPOCK1在肺鳞癌及肺腺癌中表达增强,阳性信号主要在胞浆表达。2.SPOCK1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肺鳞癌标本中的低分化组SPOCK1着色程度强于中高分化组,经卡方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2=10.913,P<0.05),肺腺癌标本中的低分化组SPOCK1着色程度强于中高分化组,(?2=6.760,P<0.05)。不区别肺癌类型,整合所有标本中的低分化与中高分化组,进行卡方检验后,结果SPOCK1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2=52.347,P<0.05)。3.肺鳞癌与肺腺癌低分化组中SPOCK1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2=3.500,P=0.061),肺鳞癌与肺腺癌中高分化组中SPOCK1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2=0.084,P=0.853)4.SPOCK1表达程度与TNM分期正相关,TNM分期高的肺癌标本中SPOCK1表达程度高于TNM分期低的肺癌标本,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2=14.810,P<0.05)。5.以年龄为60岁为界限,将标本分为<60、≥60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SPOCK1的表达与肺癌患者年龄无明确关系,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329)。6.SPOCK1与免疫组织化学TTF-1、NapsinA、P40、CK5/6在肺癌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SPOCK1在肺腺癌与肺鳞癌中表达增强。2.SPOCK1在肺腺癌与肺鳞癌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3.SPOCK1在肺癌中表达与肺腺癌与肺鳞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相关,低分化的肺腺癌与肺鳞癌中SPOCK1的表达强于中高分化的肺腺癌与肺鳞癌。SPOCK1在TNM高分期的肺腺癌与肺鳞癌中的表达强于TNM低者。4.SPOCK1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5.SPOCK1与TTF-1、NapsinA、P40、CK5/6在肺腺癌与肺鳞癌中表达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SPOCK1有可能成为肺腺癌与肺鳞癌病理诊断的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