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高压脉冲电应力加速老化试验系统的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x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工电子绝缘材料和绝缘结构的电气寿命评估是新材料和新工艺研究重要部分,其寿命决定电气装备的最终寿命和运行安全。随着高铁、石油开采、军工推进等变频驱动以及风电光电的广泛应用,绝缘材料和绝缘结构的电气应用环境从原来的正弦波变成方波脉冲,脉冲电压对绝缘系统的电应力作用较直流和工频正弦交流电要严酷,以往的绝缘系统寿命试验评估方法和设备已不完全适用于新的环境。为此,研究脉冲电压条件下绝缘材料的失效机理,老化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是该行业发展的重点。   方波脉冲电场下的老化试验寿命与脉冲电源的峰峰值、频率、脉冲上升/下降时间紧密相关。但是,由于方波电场下的电应力老化寿命研究为新兴行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设备标准和试验标准,试验产品也不是很成熟,设备研究一致性较差,试验结果数据存在较大分散性;因此,研究符合标准的脉冲电源装置成为电应力老化试验的重点。   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总结当前高压方波脉冲电源研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单光纤隔离技术和逆变器级联技术的高频脉冲电应力老化试验系统的设计方案,重点研究了单光纤传输和隔离技术、逆变器级联与同步控制技术等,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以H桥逆变器为核心单元组件的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为提高抗干扰能力和提高隔离电压,利用单光纤传输与隔离技术将CPU发出的脉冲信号,经脉冲分配电路到达驱动电路,再送至场效应管。在电路设计上提出了以自举电源供电的功率开关管驱动方案,解决了对H逆变桥各开关管耐压驱动问题,大大提高了隔离耐压和单元模块的脉冲峰峰值,且要求各单元模块输出脉冲波形基本一致,单个模块输出电压峰峰值为1kV;   2.采用逆变器级联技术实现系统更高电压等级。将CPU发出的脉冲信号同步发给各个逆变器,将输出波形基本一致的逆变器单元进行级联,以提高系统的输出电压等级,在本系统中采用10个模块级联实现10KV的脉冲电压峰峰值;   3.针对电源系统工作特点,用开关电源代替工频变压器输入,自制驱动电路等措施降低了系统的寄生电容,提高系统输出脉冲的上升/下降时间。应用测试结果证明,该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且能稳定、可靠的运行。   采用光纤隔离传输及逆变器级联的方法,使系统实现简单、可靠,便于系统升级、维护。从当前方波脉冲电源的发展来看,该试验装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市场前景,具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必要性。
其他文献
现代工业过程系统中往往需要设置众多用于测量的仪器仪表,对生产过程中各项生产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是生产决策制定,过程控制以及工厂管理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测量误差与显著误差的存在使测量数据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别。数据校正技术就是针对这类问题,利用测量数据之间的冗余度,采用一定的算法,得到一组基本满足化工系统物料平衡、能量平衡或化学规律的校正数据,校正后的数据更接近真实值,能
信息融合是根据一定的融合规则对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处理,对目标对象进行状态估计,做出相应的决策判断。图像融合是信息融合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图
当前大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存在大量不同类型、不同总线协议的智能设备,使得企业对设备管理系统在平台开放性、总线兼容性以及智能化管理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设备管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与控制理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自动化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它不仅解决了生产过程中远程控制的难题也促进了计算机技
客户关系管理的宗旨是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它将科学管理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企业各部门统一管理,规范企业客户服务流程,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根据客户分类原则,有效管理
随着信息安全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随之兴起,而作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新成员—人耳识别一出现就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人耳识别属于被动式识别技术,具有非
人类获得和传递的信息大约有70%来自视觉信息,但是日常生活中,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雨雪,沙尘,雾等会导致获取的图像信息不清晰,这时就需要到图像增强技术来改善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样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信息网络平台是现代船舶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船舶导航系统逐步实现了网络化,采用的通讯技术
随着我国对轨道交通领域的大力发展和对安防领域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类型的闸机已经逐渐无法满足需求,所以研发更加智能、安全、美观、现代的闸机对改善公共交通的通行效率、
轨道移动拍摄是影视行业中一种特殊的拍摄手段,由于其能够提供连续的移动拍摄画面,因而可以显著增强一些节目的视觉效果。早期的轨道移动拍摄依靠人力推动轨道车,并由摄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