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检索文献对智力低下病因病机、证型及治疗的方法的描述,了解目前智力低下的诊疗现状,并通过第二部分的回顾性分析探索真实世界智力低下的中医诊疗情况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以更符合实际应用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检索为主要文献来源探索古代及现代对智力低下病因病机的描述及目前中西医对本病的相关治疗,并对目前的诊疗情况做一总结;第二部分主要以真实世界的回顾性分析为主,通过对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智力低下专科的病例资料经行收集汇总,并通过频数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真实世界的证型分布、中医诊疗情况及治疗影响因素,最后完成本论文。
结果:
1.现代医学多将本病归结于遗传因素、发育障碍因素(包含胎儿期间出现过早产、缺血缺氧史及出生后发育畸形、营养不良等)、疾病(包含各种脑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感染性脑疾病等)、创伤或意外伤害、中毒与过敏反应、不良文化因素等,治疗多从去除病因治疗、药物干预、对症治疗、康复训练等方面着手,同时也出现了非药物调序疗法等新兴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不一。
2.中医将本病归结于“五迟”的范畴,认为本病以心、肾、脾等脏的亏虚为主(尤其是肾虚),少部分实证则多因为瘀、痰、热毒等致病因素侵袭或阻滞脑络,致窍闭神溺,神明失聪,从而出现神经功能的障碍,分型上可大致分为心肾不足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及痰瘀阻络证。中医治疗上方案多样,多辩证采取针刺治疗配合康复、中药等特色治疗为主,具体针刺及方药的方案根据各家不同的理论及病人实际情况选取。
3.将121例病例资料经行频率分析:
①女性54例,占比44.6%,男性67例,占比55.4%;3-6岁的患儿占比最高有65例,占比53.7%;
②证型频率排行依次为心肾不足证、肾精不足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血不足证及其他证型,占比依次为28.9%、25.6%、22.3%、13.2%、5%、5%,证型分析中与肾相关的的占比高达76.8%;
③接受治疗时间排前三的分别为:接受两个月干预治疗(28.9%);接受三个月干预治疗(21.5%);接受四个月干预治疗(22.3%)。
④接受针刺治疗的有110例,占比90.9%;接受康复治疗的有101例,占比83.5%;接受中药治疗的有98例,占比81%;接受推拿治疗的仅有31例,占比25.6%。
4.将76例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及相关性检验:
①治疗效果:无效的有28例,有效的37例,显效的5例,治愈的6例,总有效率为63.16%.
②治疗项目:接受一项康复治疗的患儿2例,占比2.6%;23例的患儿接受了两项治疗,占比30.3%;38例患儿接受了三项综合治疗,占比达50%;13例患儿接受针刺+康复+中药+推拿四项治疗,占比17.1%。
③选方用药肾精不足、肝肾亏虚及心肾不足证以六味地黄汤加减为主方,心脾两虚证以调元散为主方加减,痰瘀阻络证以通窍活血汤为主加减;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有石菖蒲、远志、山药、炙甘草、茯神、益智仁、柏子仁等,针灸多以头部针刺配合靳三针或益智聪慧针法等为主,辩证选取相应穴位,外治法多应用隔物灸及穴位埋线及穴位贴敷。
④入院前后IQ及ADQ比值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001<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治疗项目与疗效的秩和检验及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及证型与疗效的秩和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目前将本病的病因大致归结于先天及后天因素影响,临床上以心、脾、肾亏虚为主,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各种新兴的治疗方案不断推出,且中医因其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在智力低下的诊疗上具有积极的作用,故而在诊疗过程中推荐以病人实际情况为基础实施多元化干预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提倡家长以更积极的态度配合相应疗程的周期性治疗,呼吁早干预、足疗程、多元化治疗以使患儿更好地回归社会,减轻家庭的负担。
方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检索为主要文献来源探索古代及现代对智力低下病因病机的描述及目前中西医对本病的相关治疗,并对目前的诊疗情况做一总结;第二部分主要以真实世界的回顾性分析为主,通过对西安中医脑病医院智力低下专科的病例资料经行收集汇总,并通过频数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真实世界的证型分布、中医诊疗情况及治疗影响因素,最后完成本论文。
结果:
1.现代医学多将本病归结于遗传因素、发育障碍因素(包含胎儿期间出现过早产、缺血缺氧史及出生后发育畸形、营养不良等)、疾病(包含各种脑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感染性脑疾病等)、创伤或意外伤害、中毒与过敏反应、不良文化因素等,治疗多从去除病因治疗、药物干预、对症治疗、康复训练等方面着手,同时也出现了非药物调序疗法等新兴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不一。
2.中医将本病归结于“五迟”的范畴,认为本病以心、肾、脾等脏的亏虚为主(尤其是肾虚),少部分实证则多因为瘀、痰、热毒等致病因素侵袭或阻滞脑络,致窍闭神溺,神明失聪,从而出现神经功能的障碍,分型上可大致分为心肾不足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及痰瘀阻络证。中医治疗上方案多样,多辩证采取针刺治疗配合康复、中药等特色治疗为主,具体针刺及方药的方案根据各家不同的理论及病人实际情况选取。
3.将121例病例资料经行频率分析:
①女性54例,占比44.6%,男性67例,占比55.4%;3-6岁的患儿占比最高有65例,占比53.7%;
②证型频率排行依次为心肾不足证、肾精不足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血不足证及其他证型,占比依次为28.9%、25.6%、22.3%、13.2%、5%、5%,证型分析中与肾相关的的占比高达76.8%;
③接受治疗时间排前三的分别为:接受两个月干预治疗(28.9%);接受三个月干预治疗(21.5%);接受四个月干预治疗(22.3%)。
④接受针刺治疗的有110例,占比90.9%;接受康复治疗的有101例,占比83.5%;接受中药治疗的有98例,占比81%;接受推拿治疗的仅有31例,占比25.6%。
4.将76例资料进行秩和检验及相关性检验:
①治疗效果:无效的有28例,有效的37例,显效的5例,治愈的6例,总有效率为63.16%.
②治疗项目:接受一项康复治疗的患儿2例,占比2.6%;23例的患儿接受了两项治疗,占比30.3%;38例患儿接受了三项综合治疗,占比达50%;13例患儿接受针刺+康复+中药+推拿四项治疗,占比17.1%。
③选方用药肾精不足、肝肾亏虚及心肾不足证以六味地黄汤加减为主方,心脾两虚证以调元散为主方加减,痰瘀阻络证以通窍活血汤为主加减;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有石菖蒲、远志、山药、炙甘草、茯神、益智仁、柏子仁等,针灸多以头部针刺配合靳三针或益智聪慧针法等为主,辩证选取相应穴位,外治法多应用隔物灸及穴位埋线及穴位贴敷。
④入院前后IQ及ADQ比值的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001<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治疗项目与疗效的秩和检验及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及证型与疗效的秩和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目前将本病的病因大致归结于先天及后天因素影响,临床上以心、脾、肾亏虚为主,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各种新兴的治疗方案不断推出,且中医因其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在智力低下的诊疗上具有积极的作用,故而在诊疗过程中推荐以病人实际情况为基础实施多元化干预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提倡家长以更积极的态度配合相应疗程的周期性治疗,呼吁早干预、足疗程、多元化治疗以使患儿更好地回归社会,减轻家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