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中医证型分析

来源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欲通过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既往病例收集及中医四诊结果的分析,探讨其中医症状分布规律和证候特征,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中医辩证提供参考。
  调查内容:登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病历管理系统,纳入患者信息。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针灸科(渐冻人病房)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参照《2012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诊断和治疗指南》,将其选为研究对象。
  按姓氏首字母排列顺序,详细统计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首次发病月份、首次发病年龄、首次发病症状、住院天数、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服用利鲁咗、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诊断分型、中医四诊信息、既往史、过敏史、中医证型、等信息。
  (1)收集整理入选病例的舌象、脉象、伴随症状(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肌肉跳动、言语不利、饮水呛咳、耸肩无力、面色、神疲懒言、肢体疼痛、肢体僵硬、汗出、心悸、水肿、大小便情况、体重变化等)。
  (2)对所选病例的中医证型进行归纳。
  (3)将统计所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候规律。
  实施方法:由研究人员收集患者病历信息,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频率分析,通过描述性分析,计算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型出现的构成比,通过频率分布表和图描述其分布特征,并进行分析。
  结果:统计4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归纳如下:
  (1)4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为2.42:1。患者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52.88±12.38)岁,50~60岁者所占比例最大(41.5%),其次为40~50岁者(19.5%)。1月份发病最多(26.8%),其次为4月份(17.1%)。
  (2)最长病程5年,最短的病程刚发现患病,病程以1年最多,达46.3%。其次病程2年,达19.5%。病程5年者最少,只有4.9%。首次出现的症状以右上肢为主(17.64%),其次为右下肢(16.47%)。
  (3)前十位的症状分别是,肢体无力39次(15.6%)、饮水呛咳21次(8.4%)、气短21次(8.4%)、言语不利20次(8%)、纳差18次(7.2%)、大便秘结17次(6.8%)、肌肉跳动16次(6.4%)、眠差13次(5.2%)、咳嗽咳痰13次(5.2%)、小便困难9次(3.6%),提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主要症状与阳气虚、脾、肾两脏密切相关。
  (4)患者舌象前3位的为:腻苔23次(19.01%)、白苔21次(17.36%)、舌色淡20次(16.53%)。脉象前3位的为:细脉33例(36.67%),沉脉15例(16.67%),弱脉14例(15.56%)。
  (5)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前3位的为肝郁脾虚证9次(22.0%),脾肾亏虚证9次(22.0%),脾虚湿盛证5次(12.2%)。
  结论:对4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结论如下:
  (1)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年龄多以50~60岁为主;
  (2)病程多在0~2年;
  (3)首次发病排名前三位的症状和体征以右上肢为主(17.64%),其次为右下肢(16.47%);常见症状出现的次数和频率,排出前十位的症状分别是,肢体无力、饮水呛咳、气短、言语不利、纳差、大便秘结、肌肉跳动、眠差、咳嗽咳痰、小便困难,提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主要症状与阳气虚、脾、肾两脏密切相关。4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 S)患者舌象及脉象分布,腻苔23次(19.01%)、白苔21次(17.36%)、舌色淡20次(16.53%);细脉33例(36.67%),沉脉15例(16.67%),弱脉14例(15.56%)。
  (4)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以肝郁脾虚证9次(22.0%),脾肾亏虚证9次(22.0%),脾虚湿盛证5次(12.2%)为主,可见脾虚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5)补益脾肾、调理肝脾可以作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着手点。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宣痹通脉汤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阳虚痰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Lp-PLA2、常规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及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宣痹通脉汤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阳虚痰瘀互结型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冠脉临界病变标准的71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6例及对照组35例,对照组根据冠心病二级预防原则给予单纯西药规范化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宣痹通脉汤(中药颗粒剂)。两组
目的:建立大鼠膜性肾病(MN)模型,验证柴苓益肾汤对大鼠MN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Anti-PLA2R )及蛋白尿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MN的作用机制是否与Anti-PLA2R的表达有关。  实验方法:首先应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建立大鼠MN模型;将健康清洁的3月龄雄性SD大鼠,体重(200±20)g/只,共3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柴苓益肾汤组(给
学位
目的:1.通过MTT实验,明确在不同浓度的右归丸含药大鼠血清的干预下,不同时间点,对肝肾阳虚型退变髓核细胞的活性及增殖状况的影响;2.比较右归丸含药大鼠血清干预前后肝肾阳虚型退变髓核细胞活性及增殖状况的变化,与活血化瘀组、空白血清组比较,证明中医辨证施治的科学性。  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19年12月就诊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并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其中中医
学位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及ROC曲线,探讨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发生肝肾阴虚证的客观指标。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本课题入选的病例来源于近6年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省中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咸阳市中心医院、榆林市中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病例,将患者
疏筋解毒止颤方是王亚丽教授及其课题组通过对帕金森病相关中医药文献的大量研究,结合临床实践观察及实验研究,总结出的治疗PD的有效方剂。在前期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疏筋解毒止颤方对PD模型大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同时发现疏筋解毒方可通过对Ft及FP-1的调节来间接控制PD模型大鼠中脑SNC中铁的沉积,从而起到脑保护的作用。小胶质细胞是脑内的炎症和氧化应激细胞,广泛参与了PD发病,在P
学位
目的:(1)探究PCPA造模后不同时程下大鼠下丘脑组织内中枢性神经递质GABA、Ach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有无相关性。(2)在数据挖掘技术和证素研究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古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初步整理出失眠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当今对失眠相关临床文献资料进行证素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探讨与现代医学中失眠的关系。  方法:实验部分:选取大鼠54只,随机分成CC组、SD1d组、SD2d
学位
目的:该实验采用蔓荆子黄素药液作用于人肺癌H322细胞,探讨蔓荆子黄素抑制人肺癌H322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从而为蔓荆子黄素在临床上治疗肺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蔓荆子黄素药液做用于人肺癌H322细胞,并设置1640培养基培养人肺癌H322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  (1)应用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并绘制曲线图,选取蔓荆子黄素最佳的作用浓度及时间;  (2)通过划痕实验检测蔓荆子黄素
目的:观察润肤解毒膏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he epidermal growth receptor tyrosinekinase inhibitors EGFR-TKI)导致相关性皮疹的临床疗效。本观察主要从皮疹缓解率、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价三方面对本膏药进行疗效评价,本实验纳入病例涉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为吉非替尼及厄洛替尼。  研究方法:收集陕西中医
学位
目的:探讨脑疏宁方能否上调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EGFR和AKT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研究该方可能的药理学作用机制。  方法:SD(SPF级)雄性大鼠(200±20g)10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5只)和造模组(85只),造模组MCAO术后采用z-Longa5分制评分法,将分值为1-3分的75只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通过调查咸阳地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追赶生长情况及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旨在从中医体质理论着手探讨早期追赶生长发生的病机及其与成年期代谢性疾病发病的内在联系,为中医药早期干预追赶生长提供理论依据及新思路,以期降低其远期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以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彩虹医院出生并例行常规体检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