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欲通过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既往病例收集及中医四诊结果的分析,探讨其中医症状分布规律和证候特征,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中医辩证提供参考。
调查内容:登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病历管理系统,纳入患者信息。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针灸科(渐冻人病房)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参照《2012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诊断和治疗指南》,将其选为研究对象。
按姓氏首字母排列顺序,详细统计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首次发病月份、首次发病年龄、首次发病症状、住院天数、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服用利鲁咗、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诊断分型、中医四诊信息、既往史、过敏史、中医证型、等信息。
(1)收集整理入选病例的舌象、脉象、伴随症状(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肌肉跳动、言语不利、饮水呛咳、耸肩无力、面色、神疲懒言、肢体疼痛、肢体僵硬、汗出、心悸、水肿、大小便情况、体重变化等)。
(2)对所选病例的中医证型进行归纳。
(3)将统计所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候规律。
实施方法:由研究人员收集患者病历信息,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频率分析,通过描述性分析,计算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型出现的构成比,通过频率分布表和图描述其分布特征,并进行分析。
结果:统计4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归纳如下:
(1)4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为2.42:1。患者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52.88±12.38)岁,50~60岁者所占比例最大(41.5%),其次为40~50岁者(19.5%)。1月份发病最多(26.8%),其次为4月份(17.1%)。
(2)最长病程5年,最短的病程刚发现患病,病程以1年最多,达46.3%。其次病程2年,达19.5%。病程5年者最少,只有4.9%。首次出现的症状以右上肢为主(17.64%),其次为右下肢(16.47%)。
(3)前十位的症状分别是,肢体无力39次(15.6%)、饮水呛咳21次(8.4%)、气短21次(8.4%)、言语不利20次(8%)、纳差18次(7.2%)、大便秘结17次(6.8%)、肌肉跳动16次(6.4%)、眠差13次(5.2%)、咳嗽咳痰13次(5.2%)、小便困难9次(3.6%),提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主要症状与阳气虚、脾、肾两脏密切相关。
(4)患者舌象前3位的为:腻苔23次(19.01%)、白苔21次(17.36%)、舌色淡20次(16.53%)。脉象前3位的为:细脉33例(36.67%),沉脉15例(16.67%),弱脉14例(15.56%)。
(5)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前3位的为肝郁脾虚证9次(22.0%),脾肾亏虚证9次(22.0%),脾虚湿盛证5次(12.2%)。
结论:对4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结论如下:
(1)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年龄多以50~60岁为主;
(2)病程多在0~2年;
(3)首次发病排名前三位的症状和体征以右上肢为主(17.64%),其次为右下肢(16.47%);常见症状出现的次数和频率,排出前十位的症状分别是,肢体无力、饮水呛咳、气短、言语不利、纳差、大便秘结、肌肉跳动、眠差、咳嗽咳痰、小便困难,提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主要症状与阳气虚、脾、肾两脏密切相关。4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 S)患者舌象及脉象分布,腻苔23次(19.01%)、白苔21次(17.36%)、舌色淡20次(16.53%);细脉33例(36.67%),沉脉15例(16.67%),弱脉14例(15.56%)。
(4)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以肝郁脾虚证9次(22.0%),脾肾亏虚证9次(22.0%),脾虚湿盛证5次(12.2%)为主,可见脾虚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5)补益脾肾、调理肝脾可以作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着手点。
调查内容:登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病历管理系统,纳入患者信息。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针灸科(渐冻人病房)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参照《2012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诊断和治疗指南》,将其选为研究对象。
按姓氏首字母排列顺序,详细统计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首次发病月份、首次发病年龄、首次发病症状、住院天数、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服用利鲁咗、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诊断分型、中医四诊信息、既往史、过敏史、中医证型、等信息。
(1)收集整理入选病例的舌象、脉象、伴随症状(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肌肉跳动、言语不利、饮水呛咳、耸肩无力、面色、神疲懒言、肢体疼痛、肢体僵硬、汗出、心悸、水肿、大小便情况、体重变化等)。
(2)对所选病例的中医证型进行归纳。
(3)将统计所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候规律。
实施方法:由研究人员收集患者病历信息,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频率分析,通过描述性分析,计算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型出现的构成比,通过频率分布表和图描述其分布特征,并进行分析。
结果:统计4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归纳如下:
(1)4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为2.42:1。患者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8岁,平均年龄(52.88±12.38)岁,50~60岁者所占比例最大(41.5%),其次为40~50岁者(19.5%)。1月份发病最多(26.8%),其次为4月份(17.1%)。
(2)最长病程5年,最短的病程刚发现患病,病程以1年最多,达46.3%。其次病程2年,达19.5%。病程5年者最少,只有4.9%。首次出现的症状以右上肢为主(17.64%),其次为右下肢(16.47%)。
(3)前十位的症状分别是,肢体无力39次(15.6%)、饮水呛咳21次(8.4%)、气短21次(8.4%)、言语不利20次(8%)、纳差18次(7.2%)、大便秘结17次(6.8%)、肌肉跳动16次(6.4%)、眠差13次(5.2%)、咳嗽咳痰13次(5.2%)、小便困难9次(3.6%),提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主要症状与阳气虚、脾、肾两脏密切相关。
(4)患者舌象前3位的为:腻苔23次(19.01%)、白苔21次(17.36%)、舌色淡20次(16.53%)。脉象前3位的为:细脉33例(36.67%),沉脉15例(16.67%),弱脉14例(15.56%)。
(5)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前3位的为肝郁脾虚证9次(22.0%),脾肾亏虚证9次(22.0%),脾虚湿盛证5次(12.2%)。
结论:对4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结论如下:
(1)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年龄多以50~60岁为主;
(2)病程多在0~2年;
(3)首次发病排名前三位的症状和体征以右上肢为主(17.64%),其次为右下肢(16.47%);常见症状出现的次数和频率,排出前十位的症状分别是,肢体无力、饮水呛咳、气短、言语不利、纳差、大便秘结、肌肉跳动、眠差、咳嗽咳痰、小便困难,提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主要症状与阳气虚、脾、肾两脏密切相关。4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 S)患者舌象及脉象分布,腻苔23次(19.01%)、白苔21次(17.36%)、舌色淡20次(16.53%);细脉33例(36.67%),沉脉15例(16.67%),弱脉14例(15.56%)。
(4)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以肝郁脾虚证9次(22.0%),脾肾亏虚证9次(22.0%),脾虚湿盛证5次(12.2%)为主,可见脾虚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5)补益脾肾、调理肝脾可以作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着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