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己经有二十年的历史,从逐步兴起到迅猛发展,股票市场己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反映我国整体经济状况的变化。股票市场的波动是否能对经济发展作出预示,也一直是相关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股市之所以被称之为经济的“晴雨表”,关键就在于它往往可以准确的反映经济运行的基本趋势,为市场主体进行经济形势的判断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因此,研究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现状,探讨深层原因,对我国股市健康发展,及其“晴雨表”效用的正常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波澜起伏的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股市的运行轨迹与经济发展趋势基本相同,起到了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不同国家股市运行规律和内在机制也不尽相同,股市的“晴雨表”作用在表现方式等细节上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本文首先通过梳理现有国内外文献,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接着以中美股市为例,选取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两国GDP、CPI、PMI等数据,运用图示和相关系数、方差比较、主成分分析、单位根检验、回归方程等方法,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展现了中美股市运行机制的差异。最终,分析了我国股市“晴雨表”效应的形成机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本文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股指与主要宏、中观经济变量指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中国股市预期作用的诱因并非完全是经济基本面变化,对宏观经济政策敏感,通过预期政策效果间接预期我国经济形势是我国股市“晴雨表”功能的一大特征。空间上,中国股市相对于宏观经济的的波动幅度过于剧烈,股市作为“晴雨表”的表现严重偏离了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并没有能够切实的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成果和衰退程度。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运用失度,影响了股市的资金供给和投资者对经济的预期;另一方面也源于我国股市自身不够成熟。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理顺我国股票市场走势、宏观经济动态和相关政策方向三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及宏观经济数据库的日益完备,相关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