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钻孔记录的中更新世以来轨道与亚轨道尺度上的气候变化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ongn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及周边气候环境的总格局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受季风环流影响的东南部湿润地区,受西风主控的内陆干旱/半干旱的西部地区,以及主要受西风带和印度夏季风共同影响的青藏高原地区。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洲季风控制的沉积记录和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带上;而受西风环流变化影响的中亚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全新世亚轨道尺度上。西风带连接着北大西洋以及与青藏高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对中国西部特别是塔里木盆地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塔里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干旱区的一部分。水资源稀缺,植被有限,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且第四纪沉积物巨厚,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区域。但塔里木盆地轨道尺度上的气候记录相对缺乏研究,特别是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地区,其第四纪沉积模式和古环境演化特征尚未明确,有待于进行年代学和古气候学的研究。本论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凹陷的KT11钻孔800 m的岩芯进行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获取了自然伽马、磁化率、地化元素、总有机碳、粒度和孢粉等古气候替代指标数据,以及古地磁、光释光测年和ESR测年等数据,利用岩性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地球化学、古气候学和旋回地层学及古气候模拟,建立了该钻孔高精度的年代标尺,重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的轨道和亚轨道尺度上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探讨了其沉积演化的驱动机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ESR测年、磁性地层并结合天文调谐,建立了塔里木盆地KT11钻孔高精度的年代标尺,获得了800 m地质记录的持续沉积时间约为1.15 Myr。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凹陷KT11钻孔的800 m的地层主要是河流三角洲相并夹杂有风成相和湖相的多次旋回与组合。ESR测年数据、古地磁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800 m的钻孔的总持续沉积时间约为1.15 Myr。其中,0-541 m,为布容正极性柱;542.8-800 m是松山负极性柱:其中691.36-721 m是贾拉米洛Jaramillo正极性事件,B/M界线(0.78 Ma)的位置位于钻孔542-541 m。据此年代框架计算的该钻孔的沉积物的平均堆积速率约为70 cm/kyr。通过对该钻孔采样间距为1cm的高精度的自然伽玛测井曲线(GR)和采样间距为50 cm的磁化率(MS)和Rb/Sr数据序列进行天文旋回分析,频谱图均显示出明显的厚度约70 m,30 m和14m的沉积旋回,这与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的短偏心率(~100 kyr)、斜率(~41kyr)和岁差(~20 kyr)周期的比值约5:2:1相一致,基于古地磁年代框架计算的沉积速率,这些沉积旋回分别代表了约100 kyr的短偏心率周期,41 kyr的斜率周期和20 kyr的岁差周期。通过对GR、Rb/Sr和MS数据序列进行约70 m的高斯带通滤波,共识别出11.5个~100 kyr的短偏心率旋回,用该短偏心率对该钻孔的GR、Rb/Sr和MS数据序列进行天文调谐,建立KT11钻孔的天文年代标尺,结合古地磁样品的测试结果,获得了该钻孔800 m的沉积地层的堆积时间为1.15 Myr。OSL测年结果则表明钻孔60-15.5 m的沉积时间为40 kyr左右,平均沉积速率为65 cm/kyr。2、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凹陷KT11钻孔的古气候替代指标时间序列揭示了轨道周期变化驱动的气候变化是导致该区砂岩层和粘土层交互沉积的主要驱动因素,并且记录了中更新世时候变化事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在喀什地区,地球轨道周期变化驱动的气候变化是导致砂岩层和粘土层交互沉积的主要驱动因素。在间冰期即100 kyr短偏心周期的高值时期,由于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径流量增强,导致更多的化学风化和增强的河流径流,提供了大量的相对粗粒度的沉积物堆积到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喀什凹陷;在冰期即~100 kyr短偏心周期的低值时期,由于气候的干冷,导致风化和河流径流量减弱,带来更细粒的沉积物堆积到喀什凹陷。而且,钻孔的GR和Rb/Sr数据序列都很好地记录了0.9到0.65 Ma中更新世革命转型(MPT)事件,其特征主要是驱动沉积演化的主导周期从41 kyr的斜率周期向100 kyr的短偏心率周期的转变。在0.65 Ma之后,平均TOC含量降低而Rb/Sr比值增加,这表明在MPT事件之后由于全球冰量的增加导致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凹陷的区域性干旱化增强。这种区域性气候变化与整个中亚地区观察到的干旱化的变化趋势同步。3、通过精细分析钻孔记录的76-9 ka的古气候变化,发现了6次H事件和记录中存在的500 y,1 kyr和2 kyr的太阳活动周期,其气候变化模式与中纬度东亚季风区的气候模式一致。结合塔里木盆地西部的KT11钻孔60-15.5 m河湖相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数据,获取了76-9 ka的高精度的时间序列。GR值和平均粒径序列表明当气候温暖时,冰山融雪较多,蒸发增强导致的水循环加强,此时的化学风化增强,湖相沉积物的粘土等细颗粒含量高时,GR值偏高;反之,当气候干冷,化学风化减弱,沉积较粗的颗粒,导致GR值降低。该结果表明温度引起的水循环变化对新疆地区千年尺度上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气候模式与中纬度季风亚洲区的模式一致。GR指标与当地日照量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并且其MTM频谱还显示四分之一岁差周期。此外,GR指标的变化指示了喀什凹陷60-18.5 m湖滨沉积相中记录了6次Heinrich事件,YD事件和D-O旋回,表明北大西洋的快速高频气候变化也对塔里木盆地西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本研究发现在日照量振幅相对较弱的42-30 ka中,太阳活动周期500年,1000年和2000年的周期更加明显,进而推断该地区亚轨道尺度上的气候变化也可能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4、LOVECLIM模拟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MIS 9、5、7时期温度较高,而MIS 5和MIS 15时期相对较湿,模型的结果与孢粉,MS以及GR指标的结果相吻合。通过LOVECLIM模型的古气候模拟,结果发现MIS 9、5、7间冰期时期较高的温度主要受温室气体驱动,而MIS 5和MIS 15间冰期时期相对较湿主要受日照量驱动,该结果与由阔叶/针叶以及乔木/非乔木反演的塔里木冷暖以及干湿的结果相吻合。其中磁化率指标(MS)在MIS 5和MIS 15时期含量最高,MISs 7和19含量较低,表明湿度对该地区的MS指标的影响较大。GR序列、粒度以及阔叶/针叶比值都反映了中布容事件,即在430 ka之后的间冰期时期里塔里木盆地的GR、B/N和平均粒径振幅比430 ka之前的间冰期的振幅要大,这也说明了GR和粒度指标对温度的响应明显。
其他文献
名义上无水矿物晶格中赋存的少量结构水能对矿物和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显著的影响,包括可以有效降低岩石和矿物的流变强度。结构水与流变强度之间的定量本构关系是当前流变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单斜辉石和斜长石是下地壳的重要组成矿物,其流变学性质,尤其是在含水条件下的流变强度对于约束下地壳,乃至岩石圈的流变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流变强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高温高压变形实验技术,定量
自从晚古生代冰期在早二叠世结束后,直到早三叠世全球极端高温事件结束,地球上曾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火山岩省喷发事件,地球环境也经历了从冰室转变成温室最后又回到正常状态的重大变化过程。而这些重大、异常的环境变化,也促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由古生代类型向中、新生代类型的重大转变。因此,生物在此关键地质历史转折与突变期的具体演化模式,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作为生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形体(
基于“岩浆供给假说”提出的全球海底热液活动频度经验公式不仅揭示了全球大洋中脊和岛弧-弧后盆地热液系统频度特征及其控制机制,还为调查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潜力提供了重要指示。近年来,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海底热液活动的调查研究结果对热液活动频度经验公式不断进行着修正和完善,例如,快速扩张东太平洋海隆、中速扩张加拉帕格斯洋脊、慢速扩张北大西洋中脊等。但是,该经验公式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适用程度尚待验证。中国大洋
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发育的漳州盆地、福州盆地以及邻近的潮汕盆地等一系列新生代滨海盆地,还有同时伴生的北西向断层,它们构成了十分瞩目的地质现象,在地理位置上构成了向南东凸出的锯齿状弧形,属于中国大陆边缘陆域地块的最前缘。这些滨海盆地在毗邻中国东部新生代边缘海的同时又与地球上最活跃的造山带之一,台湾造山带隔海相望,它们最有可能记录了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活跃的沟-弧-盆系统对邻近陆域地块的影响。漳州
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及其相邻海域,被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所环抱,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板缘与板内构造复杂交织的区域背景下,频繁遭受挤压、拉伸和剪切作用影响,拥有十分复杂的地貌特征、活跃的地壳变形活动、以及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对我国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柴达木和琼东南盆地等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充分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从盆地动力学角度,围绕中国大陆边
本文基于西准噶尔和华南7条剖面、300余件孢粉样品进行处理,识别出西准噶尔和华南法门期疑源类30属55种、孢子35属54种,并对西准噶尔地区1个联合种进行修订和多个属种在该地区进行首次报道;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部孢子组合可与东欧Cyrtospora cristifer–Diaphanospora zadonica(CZ)孢子组合带和西欧Knoxisporites dedaleus–Diduci
青藏高原作为当前世界上最新且仍在持续俯冲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其巨厚地壳的成因和地表岩浆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界非常关注的科学问题。石榴角闪岩可能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主要岩石类型之一。然而,目前国际上对石榴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和变形实验研究程度很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深部地壳变形和部分熔融的认识。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壳源岩浆成因以及石榴角闪岩流变强度、变形机制和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本论文以石榴角闪岩为主
地球早期地壳形成和生长过程以及地球动力学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难点。华北克拉通经历了早期的陆核形成、新太古代地壳生长、地体拼合与古元古代裂解-陆陆碰撞的克拉通化过程,是探索大陆地壳生长和早期地球动力学体制的天然实验室。然而,由于早前寒武纪岩石出露有限以及研究方法的侧重性不同,目前对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古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的精细过程,尤其是对太古宙末期(~2.5 Ga)这一重要构造事件的性质和
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在国民生活的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绝大多数遥感信息提取应用所面对的都是不平衡数据集。特别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的干预,城镇区域遥感数据集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不平衡状态。但是,大多数信息提取技术会在少数类上形成不适当的偏置,甚至导致少数类的分类失败,从而限制信息的准确获取。所以,针对常态化的城镇遥感不平衡分类问题,提高少数类的识别精度的同时保证场景内其它地物的识别
中亚造山带(CAOB)是世界上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之一,其形成始于新元古代(~1.0 Ga),持续到晚古生代(~250 Ma)古亚洲洋闭合,经历了陆缘增生、后碰撞和陆内造山作用等多个阶段。准噶尔地区位于CAOB的西南部,被认为是了解整个CAOB演化的关键构造部位。然而,由于缺乏捕虏体和深部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准噶尔地区下方的岩石圈属性和构造演化仍然备受争议。主要的争议在于,其基底应为一个前寒武纪微大陆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