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公司来说,资金是维持其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支柱,而银行贷款作为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对公司的生存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银行作为大债权人也应该要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德国和日本银行的经验来看,银行能够通过一些机制对公司形成一定的约束作用,而我国仍然沿用的是美国银行债权参与监督的治理机制;对此,本文从债权的角度探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通过研究债权的这种治理作用,旨在: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使其健康发展;促进商业银行自身机制的完善;促进银企关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提出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分析方法、研究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就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文献综述主要从银行债权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功效以及银行债权参与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三方面进行。国外关于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倾向于监督论的学者有Leland和Pyle, Diamond,青木昌彦以及Almazan和Suarez。他们从银行具有获取信息的比较优势、代理成本、租金动力等等角度分析了银行债权有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同时主要治理方式是银行债权监督。此外,Macey和Miller比较了德国、日本、美国的银行治理方式,认为德国、日本的银行治理过度,而美国银行的治理影响能力较低。Gray、Day和Taylor得出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以债权监督方式参与公司治理是较好的选择。国内学者研究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也主要是银行的监督机制,对于债权和股权相互作用的研究机制探讨较少。沈红波、邓莉、王贞洁等等都说明了银行的这种监督作用,而杨蓉则从债权和股权共同参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了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在银行债权的治理功效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具有相应的监督功能,研究学者有:胡奕明、谢诗蕾和林文雄;另一种是监督功能弱化,研究学者有:孙杨、许承明、严长德、王贞洁、肖坤、秦彬、胡宗义、刘亦文以及邓莉、张宗益、李宏胜,他们通过理论和实际的方法证明,在我国银行债权的监督功能还是比较低。银行债权参与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这方面,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德国、美国、日本三国的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创新方面主要有:(1)本文将银行债权从总的债权中剥离出来,进行银行债权对上市公司治理作用的专门分析;并考虑到不同的期限结构可能会对这种治理作用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又将银行债权细分为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进行了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在上市公司治理作用中的对比分析。不仅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从静态角度观察银行债权的治理作用;还以年限划分时间进行了横截面回归分析,动态地探讨了银行债权的治理作用是否有变化。(2)本文结合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式阐述了商业银行债权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使用了2006年到2011年的数据,更新了数据,使数据能更好地反应最近的情况,并把上市公司从地区上做了区分,仅仅考虑了四川省的上市公司。通过数据的处理,希望能较准确地反应商业银行债权在四川省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效应。(3)尽管本文从银行债权治理效应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阐述,最后政策建议时借鉴了国际上德国和日本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并提出了委托代理投票制度等建议,对债权治理进行了升华。同时针对四川省出现的债权治理弱化现象,找出相关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债权在公司治理中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1)本文的定量分析部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公司治理概念、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石与现实依据、商业银行债权治理机制等方面存在理论总结不全面的现象,有些与本文有关的问题可能还未涉及到。(2)本文在公司绩效指标的选取上采用了具有代表性的单一指标,并未选取几个指标或者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计算一个综合得分的方式,这可能造成在商业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作用这一问题的论证上不够严密。采用更准确的指标、更精确的数学和统计学的工具对问题进行更严谨的论证,将会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之一。(3)本文的原因和政策建议主要是基于整个银行债权提升治理效应的角度;就四川省出发寻找治理效应弱化的原因和政策建议,可能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个工作就有待后续进行了。第二章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石与现实依据。本章在界定了公司治理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产权理论说明了商业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石;然后从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和使用,OECD、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关于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规定,以及银行对公司能够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分析了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现实依据。并由此提出了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框架。第三章商业银行债权的治理机制。本章主要分析了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包括债权期限、债权集中度、财务激励、财务监督几方面。并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德国、日本和美国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进行了相关介绍,同时也从信贷审批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机制。第四章研究设计。本章主要对银行债权在上市公司治理中效应的实证研究模型进行了相应的阐述。首先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设;其次对实证中样本和数据的选取进行了相应的介绍;然后就研究中涉及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界定;最后对模型进行了一定的阐述。第五章实证分析。本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几个指标进行了统计性描述分析,资产(银行)负债率、资产(银行)短期负债率、资产(银行)长期负债率的一个相关性分析,以及ADF单位根检验;第二部分主要对33家四川省上市公司的资产(银行)负债率、资产(银行)短期负债率、资产(银行)长期负债率、总资产规模、利润增长率和公司绩效ROA、代理成本COST、自由现金流FCF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银行贷款和公司绩效的负相关关系一直存在,与假设一(银行贷款负债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明显冲突:这说明我国银行债权对上市公司在公司绩效方面的治理作用还不明显。此外,从银行债权的短期和长期来看,两者在08年以后和总债权走势大致相同,但是一直存在波动,变化趋势还不明显;这也反映了银行债权对上市公司在公司绩效方面的治理效应有待改善。(2)银行贷款和代理成本的负相关关系一直存在;在07到达最小值,之后一直上扬,但是仍然处于负值:与假设二(银行贷款负债率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一致,说明我国银行债权对上市公司在代理成本方面有一定治理作用。此外,从银行债权的短期和长期来看,短期贷款和代理成本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与总债权的趋势大致相同,有向着正值发展的倾向,从这几年的系数结果说明短期贷款在代理成本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治理效应。而长期贷款和代理成本的回归系数也为负值,但是走势情况不明显,这几年的系数结果反映出银行长期债权在代理成本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治理效应。(3)银行贷款和自由现金流的正相关关系一直存在;银行贷款与自由现金流、银行短期贷款与自由现金流的回归系数在正值区域波动,银行长期贷款与自由现金流的回归系数一直在0附近波动;除了总债权的回归系数呈现出一定的往正值方向变动的趋势,短期债权和长期债权的回归系数走势变动并不明显,反映了银行债权对上市公司在自由现金流方面治理效应的弱化。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债权在四川省上市公司治理中对代理成本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在公司绩效和自由现金流方面的治理作用较弱,商业银行债权在四川省上市公司治理中效应整体表现为弱化。第六章研究结论、原因以及政策建议。本章通过归纳结论发现实证分析的结果跟理论有出入,就此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银行贷款结构不合理、破产法等法律制度不完善等等。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债权参与公司治理的几点政策建议:重塑银企关系、完善破产机制、建立银行董事制度、建立委托银行投票制度、允许银行持股。本文主要对银行债权在四川省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效应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目的是能够将前人研究成果和四川省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但是鉴于自身知识的浅薄和工作经验的欠缺,文中肯定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片面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们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继续探索。谢谢各位评审老师和答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