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观察于扬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平喘乳膏穴位贴敷法作用于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结果,包括治疗前后相关症状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评分结果对比,6分钟步行试验,肺通气功能的改善程度,观察治疗前后对机体肝肾功能的影响,并在治疗后的1年随访期期间记录患者因本病再次入院的频率,评估该穴位贴敷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该治疗方法对患者带来的实际疗效,是否可以延缓或控制COPD的进展情况等,为今后帮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于扬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平喘乳膏穴位贴敷法作用于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结果,包括治疗前后相关症状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评分结果对比,6分钟步行试验,肺通气功能的改善程度,观察治疗前后对机体肝肾功能的影响,并在治疗后的1年随访期期间记录患者因本病再次入院的频率,评估该穴位贴敷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该治疗方法对患者带来的实际疗效,是否可以延缓或控制COPD的进展情况等,为今后帮助COPD患者控制病情,延缓病情进展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提供治疗思路。方法:按实验计划选择处于COPD稳定期的患者,在纳入标准内纳入病例数量为80例,治疗组:遵循患者既往在稳定期的常规治疗,予以每日联合氧疗20min+腹式呼吸训练每日30min,使用扬州市中医院平喘乳膏贴敷。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氧疗与腹式呼吸训练,给予模拟敷贴。主要观察指标除外治疗开始前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与吸烟指数的基线指标以外,还包括:在治疗开始前与治疗3个疗程(30天)结束后,分别所测试并记录的患者肺通气功能、肝肾功能,填写中医症候评分表、CAT评分、mMRC评分。随访期以治疗开始计算,为期1年,记录1年内患者因COPD病情急性加重而再次入院的次数,与治疗前开始前1年内患者因此原因入院的次数进行对比。结果:临床纳入80例病例,最终完成试验研究病例76例,两组各38例。治疗前统计比较基线信息,得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指数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p值均大于0.05,认为2组病例基线信息数值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完成足疗程30天后,分别于治疗前后统计两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统计方法,计算前后两组的统计结果的改变率,将治疗效果分为4级,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有效率结果对比得出p<0,05,统计学分析认为平喘乳膏穴位贴敷对提高患者中医症候有效率有积极影响。2.各评分表及6MWT:对比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总积分、CAT评分、mMRC评分以及6分钟步行试验于治疗后所得数据,p值均小于0.05,认为治疗效果有临床差异。其中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以及mMRC评分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符号进行秩和检验。6MWT、CAT评分两组符合正态分布,两组数据统计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3.肺通气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 比值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在治疗前后分别都得到了改善,组内p值都小于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VC符合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00,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治疗完成后,治疗组结果与对照组结果有差异,加用平喘乳膏穴位贴敷对FEV1/FVC结果改善更明显。FEV1%pred值在治疗后治疗组的组内比较,以及两组的组间比较p值小于0.05,认为治疗有临床意义。4.再次入院次数:随访期以治疗开始计算,为期1年,记录1年内患者因COPD病情急性加重而再次入院的次数,与治疗前开始前1年内患者因此原因入院的次数进行对比。分别将入院次数分为1≦次,2次、3次以及≧4次四个等级,作为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治疗后组内与组间的比较。治疗前后对照组p=0.952,常规治疗方式对患者治疗前后入院次数影响没有临床意义,治疗前后治疗组p=0.003,统计学分析认为加用平喘乳膏穴位贴敷对患者再入院次数影响有临床意义。5.安全指标:纳入试验的的两组患者治疗疗程结束后并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的指标。可以认为该药物贴敷对人体肝肾功能没有明显影响。期间有24例患者出现贴敷后皮肤发红瘙痒,但未有患者出现小水疱等较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通过本实验研究证实:相比单纯使用西医药物以及简单的呼吸训练治疗方案,扬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平喘乳膏穴位贴敷对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更明确。可以认为在常规稳定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平喘乳膏穴位贴敷,更加有利于COPD稳定期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的提高,减低评估COPD疾病相关的症状表格评分,包括中医症状评分、CAT评分、mMRC评分。且足疗程治疗后,患者1年内因COPD复发或加重而出现的再入院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证实平喘乳膏穴位贴敷对维持COPD稳定期患者病情,减少加重与复发方面有明显疗效。安全指标方面未见明显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证实平喘乳膏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脂滴包被蛋白1(Perilipinl,PLIN1)是定位于脂肪细胞的表面蛋白,对调节脂肪分解、细胞代谢及线粒体功能均有影响作用。本课题组前期利用iTRAQ技术对不同猪种肌肉组织进行差异蛋白检测,筛选出包括PLIN1基因在内的一批差异基因,我们推测PLIN1可能和不同品种猪肌肉及脂肪发育差异有关。为了探究猪PLIN1基因对骨骼肌卫星细胞代谢及线粒体功能产生影响作用的机制,本研究利用CRISPR/Ca
对虾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WSS)是目前对虾养殖业所面临的分布最广且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该病的病原体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us,WSSV)。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WSS,而且WSSV的扩散速度很快,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快捷的WSSV检测技术,以期及早发现WSSV的感染,及时净化养殖水体,预防WSS的爆发,降低经济损失。金纳米颗
新型H7N9流感病毒自2013年在我国出现以来,给家禽生产和公共卫生均造成了极大危害。其中,2016~2017年人群中的第五波流行期内,更是出现了 HA裂解位点处携带多碱性氨基酸的变异株,使得H7N9从对家禽低致病性(Lowpathogenic,LP)进化为高致病性(Highly pathogenic,HP),并一度出现LP和HPH7N9共存的复杂局面。随着H5/H7二价疫苗在家禽中的推广使用,H
第一部分:血清PG与G-17水平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人群血清PG及G-17水平,探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幽门螺杆菌等因素对血清PG和G-17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扬州农村地区进行上消化道疾病筛查人群的989名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筛查标准者纳入电子系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生活习惯等信息;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和超声波引导右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旨在为肝癌肝切除术后早期疼痛的管理和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行初次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26例,b组26例,c组28例:a组手术前一天分两次给予400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它可以引起肺炎、心包炎,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性疾病。由于目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尚无有效的疫苗,因此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是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主要手段。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治疗细菌感染中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导致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趋严重,甚至诞生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ai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APECTW-XM和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Neonatal Meningitis Escherichia coli,NMEC)分别在禽类脑膜炎和新生儿中发挥重要作用,挑战人类健康以及畜禽养殖业发展。使用生物信息学比较NMEC和APECTW-XM的基因组,发现它们都属于B2系统组和95多基因座序列分型复合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尤其是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在水平方向上的传播,使危害范围不断扩大。质粒的接合转移可受某些物质促进或抑制的影响。其中促进接合转移的物质均有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的特性。而多肽类药物多粘菌素E和万古霉素发挥抗菌效力的机制便是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基于此,我们预测多肽类药物可能会对质粒的接合转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因此我们建立了质粒的接合转移模型,并探
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virus,ILT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呈地方性流行趋势。目前,市场上用于防控ILT的最主要疫苗仍然是基于改良的ILT弱毒活疫苗,但它普遍存在毒力返强或在混合感染过程中可作为发病诱因等问题,急需寻找一种新的疫苗用于防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寄生于鸡肠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病原有7种,常为混合感染。各种鸡球虫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免疫原性以及对药物敏感性不尽一致。因此,对鸡球虫种类鉴定与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鸡球虫病的防控。鸡球虫种类鉴定的传统方法,主要根据卵囊形态、虫体寄生部位、眼观病变特征、潜在期等生物学特征,这不仅要饲养无球虫感染的雏鸡,而且鉴定过程费时费力。为此,本文根据鸡球虫核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