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监控的单样本人脸识别方法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q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身份认证在智能安检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监控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拥有丰富的人脸图像资源,在非配合人脸识别方向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面向智能监控的应用场景中,通常只能获得待识别对象的一张正脸样本,但是在监控相机中采集的人脸图像受姿态变化、口罩遮挡等真实复杂因素的影响较大,给非配合人脸识别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面向智能监控的应用场景,针对非配合人脸识别场景中的斜上方视角人脸和口罩遮挡人脸两种影响较大的因素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对监控视角下人脸图像的表现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造成人脸图像信息丢失的影响因素。针对训练样本数量和识别率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了单样本人脸识别的难点,并对本文涉及的人脸检测和人脸关键点检测算法进行介绍。然后,针对监控相机采集的斜上方视角的人脸图像,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姿态样本扩充算法,该方法将正脸图像和三维人脸模型的关键点进行对应映射,将三维模型在世界坐标系中旋转后投影到二维平面获得Yaw和Pitch两个维度变化的多姿态人脸。设计了基于特征域距离的动态阈值约束对多姿态样本进行约束。并通过多姿态增强数据集训练了姿态鲁棒深度神经网络提取特征,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算法在单样本条件下对姿态变化的识别鲁棒性。最后,针对监控相机采集的口罩遮挡的人脸图像,本文提出了将全局人脸深度高语义特征和较浅层高分辨的眼部局部特征进行融合,采用特征融合的策略充分利用遮挡人脸图像的可见部分。并通过对softmax损失函数进行改进,通过加入惩罚因子使得深度网络可以提取具有类内聚集类间发散的人脸特征,并在真实监控视角场景中验证了本文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人脸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随处可见的有安检、手机支付等。和其它的识别相比较,人脸识别具有很明显的优势,非强制性和非监督性。正是由于这些优势的存在,我们可以很轻松的采集到一个人的人脸图像样本。但是人脸识别技术同样也面临比较困难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单样本人脸识别的问题,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关键点。单样本人脸识别就是我们只拥有所要识别个体的一张人脸图像,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身份的识别任
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是一个大型的电磁超表面,由大量低成本、几乎无源的反射单元组成。通过有效的设计反射单元的相移,智能反射面能够实现对入射电磁波的定向反射,以智能地重新配置无线传播环境,从而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性能,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绿色通信技术。为了实现在实际系统中的部署与应用,智能反射面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传输能力,以实现与其辅助系统的
随着超宽带时域脉冲信号系统在UWB(Ultra Wideband)脉冲雷达、电磁攻击、生物医学等许多重要领广泛应用,对于输出高稳定度、高峰值功率、快上升沿、窄脉宽的脉冲信号源的研发,受到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研究。在多种脉冲源的研制方法中,利用雪崩三极管(Avalanche transistor)高速雪崩开关速度,集电极可承受大电流的特点来研制Marx脉冲发生器,成为了脉冲源研发的主流模式。Marx电
随着5G技术的应用,万物互联的概念呼之欲出。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在2016年首次提出了窄带物联网技术(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自提出至今,全球通信行业对于NB-IoT技术的展开了深入研究,随着NB-IoT技术与算法的迭代,3GPP于2020年6月已经完成了R16版本协议的冻结,
在最近十几年时间,随着全国基础建设的发展,公路建设逐渐增多。运输行业蓬勃发展,因此带来了公路治理问题,主要集中于超限超载问题。本文旨在对动态称重系统的算法性能和系统工作模式上对传统市面上的称重系统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系统准确性,加强系统实时性。在公路有多条车道情况下,为满足所有车道车辆称重有序可靠。设计了保证实时性、稳定性、可靠性的多通道车辆动态称重整体系统。该系统需要具备对接收到的称重信号实时传
随着近年来时域天线在测井、穿墙、医疗成像等众多领域中独特的优势,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成为学者们的一个研究热点。在无线通信高速发展的当下,为了减少各种新式多窄带通信系统对UWB信号的干扰,需对UWB天线进行更为深入的设计研究。除此之外,出于应用某些场合的特殊需要,更高小型化、集成化要求的时域天线和UWB天线需求也提上了日程。本文首先对UWB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说明
随着隐身技术在军事装备上的应用,单一搜索模式的雷达探测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防空需求。为了解决对隐身目标的探测的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探测模式方式结合的方法。采取多种探测相结合的系统能够发挥各个单一探测模式的优势,提高系统搜索能力,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基于多种探测模式结合的思想,本课题以米波与亚毫米波复合探测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本文着重对复合探测技术的可行性及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证与研究分析。主要完成的工
在军事通信系统中,通信抗干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跳频技术因良好的抗干扰性能而被广泛运用。同时,由于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aussian Filtered Minimum Shift Keying,GMSK)频带较窄、频谱特性良好及包络稳定等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跳频通信系统中。因此,本文针对跳频通信中GMSK非相干解调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一种GMSK跳频通信系统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方案
相比传统成像雷达,太赫兹雷达具有波长短、带宽大的优点。其中太赫兹雷达CSAR(Circul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模式的理论分辨率可以达到亚毫米量级。但是由于太赫兹频段具有散射能量各向异性特别强烈的特点,传统CSAR成像方法用于太赫兹雷达将产生成像质量低下的问题。其中全孔径成像结果中目标与噪声混杂,难以用于自动目标识别。而基于子孔径的成像方法的成像结果中目标的棱角依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场景下受众群体的增加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长。物理层的无线信道由于其固有属性:时变性、随机性、空时唯一性、不可预测性被更多的学者关注,利用实时变化的无线信道信息作为公共随机资源池,友好通信用户从中进行密钥提取。避免了在密钥生成以后的分发与管理过程,很大程度对于现有的安全协议机制进行了增强与补充。基于此,本文将从物理层的角度出发,针对于密钥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