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克氏病病毒MEQ蛋白抗体制备及疫苗株与强毒株MEQ基因对细胞因子表达影响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605199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禽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主要以外周神经和包括虹膜、皮肤在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单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本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强,在病原学上与鸡的其他淋巴肿瘤病不同。MD存在于世界上所有养禽国家和地区,其危害随着养鸡业的集约化而增大,受害鸡群的损失从不到1%到超过30%不等,个别鸡群可达50%以上。感染除了引起鸡群的直接损害外,还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生产力下降,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发展。在众多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已鉴定的基因型中,目前有3个基因即132-BPR、PP38、MEQ基因猜测可能与致瘤有关。这其中,MEQ与132-BPR两个基因是MDV-1所特有,已证实毒株的体外致弱程度与132BPR的拷贝数目有相关关系,PP38则被证实为机体的免疫应答可被其抑制。MEQ基因由于有与致瘤基因jun/fos家族类似的分子结构,因此我们认为NEQ基因可能在MDV致病、致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HVT(火鸡疱疹病毒)也具有MEQ基因,而其MEQ基因无论是致病性还是致瘤性都远远小于强毒株MEQ基因。基于这一发现,本研究表达了马立克氏病MEQ部分基因蛋白,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基因功能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构建了pcDNA3.1-CVI988-MEQ、pcDNA3.1-RB1B-MEQ真核表达载体,进而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两种MEQ基因对宿主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1.MEQ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设计马立克氏病毒MEQ基因前450个碱基的基因片段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将目的基因与pGEM-T载体进行连接,构建含MEQ基因前450碱基的标准质粒pGEM-T-MEQ,将鉴定正确的pGEM-T-MEQ基因的重组质粒用目的酶酶切,再与pGEX-6p-1载体连接,构建并鉴定重组质粒pGEX-6p-1-MEQ。用传统的方法大量诱导表达pGEX-6p-1-MEQ重组菌。诱导的蛋白经GST蛋白纯化柱纯化后,按计划免疫6-8周龄BALB/c小鼠,分离小鼠血清得到抗马立克氏病毒MEQ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同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对获得的多抗血清进行鉴定。  马立克氏病毒MEQ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NEQ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良好的生物材料。  2.疫苗株与强毒株MEQ基因对细胞因子表达影响  研究马立克氏病毒不同毒株MEQ蛋白对与细胞d然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将CVI988-MEQ、RB1B-MEQ基因克隆到pcDNA3.1(+)中,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VI988-MEQ、pcDNA3.1-RB1B-MEQ,并将构建好的质粒转染CEF细胞进行暂态表达。细胞转染24h后分别加入同一浓度的Poly(I∶C)刺激,在细胞刺激后6,12,24小时收集细胞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利用Real-time PCR检测CEF细胞中炎性因子和抗病毒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分析显示转染RB1B MEQ组和CVI988 MEQ组相比,在6h时两组之间IL-6,TLR3,IFN-β,MDA5等炎性因子的表达量差异最为显著,随着时间延长,差异变化逐渐减弱。而TNF-α等其他细胞因子差异变化不明显。由此可以初步分析得知强毒株NEQ基因相比较在刺激d然免疫炎性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方面比弱毒株MEQ基因明显,从而进一步可以大胆猜测强毒株NEQ基因在病毒感染致肿瘤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来不得半点浮躁。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会发现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课堂教育教学的内涵和肩负的责任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急功近利”现象是有害的、不能容忍的。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中学政治课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摘 要: 针对高中生物课时较少,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繁多这一矛盾,本文作者提出了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有效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效率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使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一、校长顾虑,左右教学  一方面宣讲推行素质教育,倡导新课改,另一方面迫于中考的压力,频繁安排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年级赛、联校赛。为了保住分数,教师不得不“填鸭式”、“题海式”教学。课改前进一步,倒退两步。这种急功近利、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其根源还是应试教育思想在作祟。  二、集体
摘 要: 象似性理论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一种自然的联系,其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当代认知语言学对象似性研究的基础上,将象似性理论运用到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中,初步探索象似性在意识流小说中的文体效应。   关键词: 意识流小说 象似性 表现形式 文体效应    一、引言  象似性理论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已
本文对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外周免疫器官头肾、脾脏及黏膜淋巴组织的组织学进行观察研究,探讨了条斑星鲽免疫相关器官及组织的组织学形态;并对条斑星鳔免疫器官雌激素受
摘 要: 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及“汉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多写世俗人生。池莉的最新作品《所以》展示了人的命运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并反映了时代及人生需求的矛盾,读来引人思索人生。  关键词: 池莉 小说《所以》 思索    之所以关注和喜爱池莉的作品,源起于一种经历体验的共鸣。作者能够用平淡的情感去反映真实的现代的世俗生活,她的作品贴近生活,反映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恰恰需
摘 要: 中国翻译界就翻译应直译或意译多少年来争论不休,原因是由于把翻译研究当作一种机械化的研究,认为其有规律可循有标准可定,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翻译实践,其翻译标准在不同的翻译领域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文章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罗兰·巴尔特的解构主义理论应用于翻译学当中的正向与反向作用分布。以诗人李白之《静夜思》的九个英译本中的三个来反证解构主义在翻译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 直译 意译 解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