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流言的传播与控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ndanlidd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然而,究竟什么是流言?流言为什么会产生?它又是怎样传播的?在流言的背后,又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呢?笔者认为,特别是在"非典"事件之后,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流言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而且可以更好地利用传播媒介和信息资源,改变信息传递中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首先在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流言极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结合当代社会中部分流言的量化研究与个案分析,对流言的类型与特征、流言产生的社会背景、流言的传播过程及模式、流言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浅显的分析与探讨,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首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使流言的传播比过去更加专业化;其次,最初的流言内容不乏真实成分,但随着流言在社会上的传播,其内容逐渐失真;第三,流言的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每个循环过程中的内容都不一样,且流言会在传播循环中逐渐弱化、消失;第四,流言一旦在社会上进行传播,就会发挥它传递信息、形成舆论的社会功能,并引起群体反应,因此,流言是公众的一种应急反应,折射出当代社会中公众的某种心理.
其他文献
让·鲍德里亚是法国著名的后现代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八十年代中后期在西方掀起研究热潮.但是在中国,鲍德里亚思想的介绍和研究还是零星而稀少,系统介绍鲍德里亚的专著还没有.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作为一种快捷的、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手段,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关注与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目前由于法律不健全,记者的知情权、监督权缺
本篇论文主要是将围绕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从媒体内容、“女性形象”构造者、被构造对象、受众等相关因素加以考察。通过考察媒体“女性形象”的刻板性特点、国内媒体“女性
期刊
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且包容性很广的新兴学科。当它的触角伸向语言教学,两者碰撞出的是全新的学科交叉领域。对传播学来讲,很早就得益于对语言的研究。 本文尝试从传播学
“大赛从来都具有决战性质,胜则积累优势,失则损失元气。” 这是《体坛周报》总编辑瞿优远一直坚持的观点。他认为,大赛时期,万众瞩目,报道上的失误必将对报纸发行量带来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在报纸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省级农民报,这一独特的报纸种类仅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诞生并艰难成长着,目前新闻传播学界对此尚没有系统的研究。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