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CT、WBC、CRP、ESR等指标在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红皮病性银屑病(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GPP患者的血液学指标,以期为GPP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可能的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住院的89例GPP和EP患者。1.收集GPP和E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既往有无银屑病病史、发病诱因、是否发热、最高体温、局部皮损是否红肿热痛、淋巴结是否肿大、扁桃体是否肿大及是否有分泌物、病原学检查(包括来自于血、痰、脓、肺泡灌洗液、大便、尿液或其他培养物的标本)、胸部X线/CT、结核抗体、病毒抗体、WBC、NEU、LYM、NLR、PLT、PCT、ESR、CRP、中医证型、治疗方案和疾病转归等。2.根据有无发热,将89例患者分为发热组和不发热组,并根据发热程度的高低将发热组进一步分为低中热组和高热组;根据感染类型,将89例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疑似细菌感染组、非感染组和支原体、真菌、结核等感染组;根据中医证型将GPP患者分为毒热炽盛组、阴虚血热组、阴虚血瘀组。3.按照不同组别分别比较WBC、NEU、NLR、PLT、PCT、ESR、CRP等在各组间的差异;采用Person相关分析分析细菌感染组中WBC、NEU、PCT、CRP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GPP和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WBC单独和联合水平对GPP和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一般资料:(1)研究病例组成89例患者中共有GPP29例、EP60例。其中发热患者58例,包括细菌感染31例(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非感染16例,疑似细菌感染7例(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3例及系统性真菌感染1例;不发热患者31例,包括非感染30例(其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和结核感染1例。(2)诱因:本研究89例GPP、EP患者中43例找到明确诱因,包括12例免疫抑制剂减量不规律、12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系统/外用不明药物、2例大面积外用激素突然停药、2例疲劳和7例其他原因(系统口服激素1例、服用“金银花露”1例、未行正规治疗1例、药物过敏1例、月经1例、中药外洗1例、使用胎盘素1例)。其中,免疫抑制剂减量不规律、上呼吸道感染、系统/外用不明药物为主要诱因。(3)性别:89例GPP和EP患者中共有男64例,女25例,男女比例为2.56:1。其中,发热组男42例,女16例;不发热组男22例,女9例。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男24例,女7例;非感染组男8例,女8例。(4)年龄:89例GPP和EP患者年龄5-81岁,平均(48.28±1.5)岁。其中,发热组年龄5-81岁,平均(44.97±20.73)岁;不发热组年龄26-81岁,平均(54.84±12.84)岁。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年龄11-68岁,平均(43.23±18.15)岁;非感染组年龄6-81岁,平均(46.56±22.51)岁。89例GPP和EP患者中,年龄<12岁者5例,占所有患者的5.62%;12岁≤年龄<18岁者4例,占所有患者的4.49%;18岁≤年龄<40岁者17例,占所有患者的19.10%;40岁≤年龄<60岁者37例,占所有患者的41.57%;年龄≥60岁者26例,占所有患者的29.21%。其中,年龄段在40-60岁所占比例最高,为GPP、EP好发年龄段。2.各组间参数比较:(1)发热组与不发热组参数比较:发热组WBC、NEU、NLR、PLT、ESR、PCT、CRP均高于不发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与不发热患者中非感染组比较(剔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细菌感染组中WBC、NEU、NLR、ESR、PCT、CRP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PLT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参数比较(剔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细菌感染组的WBC、NEU、PCT、CRP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NLR、PLT、ESR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发热患者非感染组中低中热组与高热组参数比较:低中热组的NEU、NLR、PCT均低于高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BC、PLT、ESR、CRP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GPP毒热炽盛组、阴虚血热组与阴虚血瘀组参数比较:WBC、NEU、NLR、ESR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与毒热炽盛组相比,NEU、NLR在阴虚血热组、阴虚血瘀组中均低于毒热炽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者在阴虚血热组和阴虚血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毒热炽盛组相比,阴虚血瘀组的WBC低于毒热炽盛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阴虚血热组的WBC与毒热炽盛组、阴虚血瘀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虚血瘀组相比,毒热炽盛组和阴虚血热组的ESR均高于阴虚血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毒热炽盛组和阴虚血热组间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PCT、CRP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细菌感染组中WBC、NEU、CRP与PC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WBC与NEU存在显著相关(r=0.98,P<0.05),且两者与CRP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0.579,P<0.05;r=0.621,P<0.05),而与PCT之间相关性不高(r=0.275,P>0.05;r=0.245,P>0.05)。但PCT与CRP之间存在相关性(r=0.609,P<0.05)。4.GPP与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相关变量分析:将WBC、NEU、PCT、CRP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相关变量,结果显示PCT、WBC与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具有一定相关性(OR=1.01 P=0.06<0.1;OR=2.87 P=0.07<0.1)。5.PCT、WBC等指标对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PCT和WBC对GPP、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均具有一定检验效能:当PCT单独诊断时,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最佳截断值为0.035ng/m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0、0.687;当PCT为0.155ng/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为0.458、0.800;当WBC单独诊断时,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最佳截断值为10.315×10~9/L,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33、0.625;PCT联合WBC的检验效能较两者增强,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当联合因子截断值为0.48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0.900、0.687。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GPP和EP的好发年龄段在40-6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CT、WBC均可作为GPP及EP发热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NEU、NLR、PCT与GPP、EP发热程度有关,其在评判GPP、EP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NEU、NLR在鉴别GPP毒热炽盛型与非毒热炽盛型(阴虚血热型、阴虚血瘀型)时具有参考意义;ESR在鉴别GPP阴虚血瘀型与非阴虚血瘀型(毒热炽盛型、阴虚血热型)时具有参考意义。GPP和EP发热原因复杂,临床需仔细搜索病原体,对免疫抑制和抗感染治疗抵抗患者应注意检查肾上腺皮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