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有着与语言一样悠久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各民族之间最重要的交际活动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如今的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更是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之间重要的交际途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同外部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翻译交流随之大增。据2011年发布的《中国地区翻译企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地区译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在中国注册的翻译公司有5300多家,多以作坊式的小公司为主。全国翻译从业人员多达60万人。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所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以全新的理论视角,从生态环境入手,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适用于翻译理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其理论基本构架建立于下述主导性理念之上:翻译即适应与选择;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生态环境多维适应和适应性的累积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交际、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生态翻译学作为近十年新兴的学科,其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研究译者和译作,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明确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本论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研究小型翻译公司译员的翻译。首先,作者分析了译员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和面临的种种问题;其次,详细分析了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诸因素的适应与选择: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译员要适应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译员要选择的因素包括翻译方法、翻译文本、译员的全球化意识和主体意识;再次,举例分析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偏离——误译和错译。最后,作者认为小型翻译公司的的译员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诸种因素,鉴于此,作者最后提出优化中国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对翻译公司管理人员、高校翻译课程设置、小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和译者主体性建设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