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压水堆棒束燃料组件定位格架采用交混翼片,可促进子通道之间质能交换,强化燃料棒与冷却剂之间换热,同时导致组件压降增大。故定位格架下游子通道内部的二次流强度和湍流强度、子通道之间的横向流动交混和横向湍流交混以及子通道压降是评价格架性能的重要标准。在子通道分析中亟需对格架下游子通道横向流动交混、湍流交混及压降特性的精确描述。但是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程序不能准确模拟格架下游的流动和子通道交混,棒束试验也因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水堆棒束燃料组件定位格架采用交混翼片,可促进子通道之间质能交换,强化燃料棒与冷却剂之间换热,同时导致组件压降增大。故定位格架下游子通道内部的二次流强度和湍流强度、子通道之间的横向流动交混和横向湍流交混以及子通道压降是评价格架性能的重要标准。在子通道分析中亟需对格架下游子通道横向流动交混、湍流交混及压降特性的精确描述。但是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程序不能准确模拟格架下游的流动和子通道交混,棒束试验也因测量方法的困难而难以获得格架下游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横向流动和子通道压降。本文针对格架下游流场和压降测量方法的挑战,研究了棒束燃料组件流场精细可视化测量方法,开发了横向及轴向压降测量技术。本文主要内容:(1)在评估众多折射率补偿方案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FEP)和水折射率补偿技术,通过小规模带定位格架5x5棒束实验,验证了FEP和水折射率补偿技术应用于粒子成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全流场测量的可行性;(2)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折射率补偿技术辅助二维PIV测量误差与不确定性,提出了定位格架组件二维PIV最佳实验方法,量化了各湍流统计量的误差和不确定性;(3)应用该二维PIV最佳试验方法,测量了分流型交混翼定位格架组件的三维流场,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高置信度的流场实验数据,研究了交混翼对二次流、涡量和湍流的影响,分析格架下游子通道交混规律和雷诺数效应;(4)开发了一种新的滑移压差测量装置,测量了分流型交混翼格架上下游轴向压降和格架下游子通道横向压降,获得了高置信度的压降实验数据,建立了棒束摩擦阻力系数模型、格架阻力系数模型和子通道横向阻力系数模型。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本文提出的定位格架组件二维PIV测量最佳实验方法,将湍流统计量不确定性降低到主流平均速度1%以下。(2)分流型交混翼对格架下游流动的影响可分为三个区域,即交混翼根部到交混翼尖端的横向流动兴起区,交混翼尖端至格架下游附近的横向流动结构转变区,随后为横向流动缓慢衰减区。(3)在横向流动兴起区,由于交混翼的导向作用,轴向流动转变成横向流动,穿过棒间隙进入相邻子通道,交混翼产生的横向流动与轴向流动之间产生强烈交混,激起了轴向和横向强烈的湍流运动。因此,轴向速度急剧降低,横向速度急剧升高,轴向和横向的湍流脉动、纵向和横向的雷诺剪切应力均急剧增大。(4)在横向流动结构转变区,横向流动穿过棒间隙在相邻子通道内形成强烈的剪切流动,继而在子通道内形成了一对高强度漩涡,这对旋涡之间存在强烈的剪切流动,旋涡能量和强度急剧降低,旋涡范围不断增大,最终融合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子通道的大漩涡,横向流动结构由双涡结构转变为单涡结构。在这一区域,子通道中心的轴向速度迅速降低,棒间隙轴向速度迅速增大,横向速度由于惯性作用继续增大至峰值随后迅速减小;轴向和横向的湍流脉动、纵向和横向的雷诺剪切应力均急剧减小。同时,随着流场结构的转变,横向雷诺剪切应力分布模式,由棒间隙附近和子通道中心的高雷诺剪切应力分布,转变为子通道对角线附近高雷诺剪切应力、子通道中心低雷诺剪切应力分布;横向湍流脉动分布模式,由棒间隙附近高湍流脉动、子通道中心低湍流脉动的分布转变为子通道中心高湍流脉动、棒间隙低湍流脉动的棋盘式分布。(5)在横向流动缓慢衰减区,单涡流动结构逐渐衰减,子通道中心轴向速度逐渐升高,棒间隙轴向速度逐渐减小;横向速度、轴向和横向湍流脉动按照指数规律衰减,纵向和横向雷诺剪切应力均逐渐减小。(6)基于子通道内部和棒间隙区的二次流强度和横向湍流强度分析,提出了格架下游沿程二次流强度模型、横向湍流强度模型、横向流动交混因子和横向湍流交混因子模型。格架下游子通道内二次流强度和湍流强度都呈现指数衰减规律;横向流动交混因子在交混翼尖端附近达到峰值,随后呈现指数衰减规律;横向湍流交混因子在格架下游附近先急剧减小后略有回升,随后按照指数规律衰减。(6)摩擦阻力系数、定位格架阻力系数和子通道横向阻力系数都随着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子通道横向阻力系数模型沿程指数衰减。本文提出的基于折射率补偿技术的棒束流场PIV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方法,为将来棒束流场测量实验提供指导。所开发的压降测量技术为横向及轴向压降测量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手段。所开发的子通道交混模型和阻力模型能够应用于子通道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目前采用的传统“五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本课题旨在探讨全新“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单椎板入路SDR治疗SCP患儿的应用前景,评估术后1年以上的中短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通过与“五分法”神经
目的:磁抽搐治疗(MST)是电抽搐治疗(ECT)的一种潜在的替代治疗方法。但是目前MST研究多聚焦于抑郁症,而缺乏关于该疗法应用在作为ECT主要指证的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试验使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究磁抽搐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辅助治疗手段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79例住院患者随机接受10次MST或ECT治疗,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
研究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嗅觉障碍与总体认知功能及各认知域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病门诊的577名原发性PD患者,将16项嗅棒气味识别能力测试(Sniffin’Sticks test-16,SS-16)得分小于8.3分的患者纳入嗅觉障碍组,大于等于8.3分的患者纳入嗅觉正常组。记录两组
胰腺癌是人类中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年中,5年生存率仅为5%。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人类胰腺癌最常见的形式,占所有病例的95%以上,并且几乎所有PDAC患者都死于肿瘤细胞其他器官或脏器转移。KRAS基因和P53基因的突变被认为是PDAC的驱动事件和最常见的突变事件;然而,针对突变KRAS和P53基因的靶向处理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鉴别胰腺癌细胞中新的常见细胞脆弱性,并确定新的
胃癌是世界发病率排名第四的恶性肿瘤,并且死亡率排在恶性肿瘤的第二名。胃癌在东亚地区的发病率极高,2008年,全球共有一百万人罹患胃癌,其中74%的发病人口在东亚,47%在中国。尽管目前普遍认为胃癌的发生主要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但癌基因的扩增、抑癌基因的突变和缺失也是造成胃癌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染色体扩增导致的癌基因扩增对胃癌的发生非常关键,也是治疗的重要靶点,如胃癌中ERBB2的扩增与
已有的研究表明激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来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雌激素、孕激素依赖的乳腺癌以及雄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两类激素依赖性肿瘤,两者在肿瘤转移及激素治疗抵抗的调控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鉴定同时参与调控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肿瘤转移和(或)治疗抵抗的相关基因并探究相应的分子机制对于这两种肿瘤的“异病同治”具有重要意义。Gab(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
胰腺癌新生血管同步辐射成像研究目的:探讨同步辐射技术在胰腺癌新生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瘤块种植建立BABL/c裸鼠Bx PC-3细胞株胰腺癌皮下瘤模型,并分别于瘤块种植后第10、15、20、25和30天经左颈总动脉注入纳米硫酸钡,进行同步辐射成像,物品和探测器的距离为10mm,探测器分辨率为9μm,成像能量为19 ke V。每个时间点采集6个样品图像,对所得图像进行断层重建和三维重
包含DEP结构域的雷帕霉素靶蛋白相互作用蛋白(DEPTOR)是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重要调控因子,mTOR则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激酶,其过度激活与多种人类癌症密切相关。然而,DEPTOR在垂体腺瘤中的作用还很不清楚。在此,我们发现DEPTOR在垂体腺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尤其是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耐药性泌乳素细胞腺瘤中进一步表达下调。相应地,DEPTOR的高表达有效抑制垂体瘤细胞系GH3和MMQ细胞的
动植物是由宿主和共生微生物构成的复杂生命系统,特别是动物胃肠道中栖息着丰富的微生物,它们与宿主间存在着复杂的共生、共代谢、共进化关系。近年来,随着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宽和提升了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目标、范围和能力,因此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成为热点。已有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并已经初步完成了对人类和部分模式动物和农业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基本认知,相应的
超临界水冷堆是第四代反应堆中唯一的水冷堆型。然而,超临界水物性的奇异变化使得其堆内热工水力行为与常规次临界压水堆有很大的不同。简单流道内,超临界水存在正常传热、传热强化以及传热恶化三种典型传热现象。棒束流道结构复杂,加上定位件的影响,其传热行为更加复杂。超临界水冷堆在启停堆或者失压事故工况下,将经历跨临界瞬态过程。因此次临界条件下的沸腾危机现象可能再次出现,威胁包壳的安全。超临界水冷堆稳态与跨临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