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传统畜牧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趋严重。林下养殖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别于传统养殖业的,将林地资源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综合型产业经济结构,具有平衡林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然而林业养殖的过度养殖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加快水土流失、导致林地植物多样性下降。因此如何选择一种适合当地林业和养殖业发展的林下养殖模式,使在发展林下养殖的同时,又能维护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林下经济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过63.1%。江西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养殖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将江西省的资源优势整合,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下养殖对江西的农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泰和乌鸡是江西省泰和县特产鸡种,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特点。因此本文以泰和乌鸡为对象,研究林下乌鸡养殖对马尾松林土壤养分以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如何平衡当地农民的经济发展及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撑,为我国林下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生态实验站马尾松林进行。在1983年种植的马尾松林设置了16个20m×30m养殖样方对乌鸡进行放养。乌鸡养殖密度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D0(对照,样地内不养殖乌鸡)、D1(每个样地养殖20只乌鸡)、D2(每个样地养殖50只乌鸡)和D3(每个样地养殖70只乌鸡)。每个处理重复4次。试验期间,采样取土测定土壤养分指标土壤C、土壤N、土壤有效氮、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以及调查统计样地内乔木、灌木和草本生数量及其多样性。采样调查时间分别为2017年7月、2017年10月、2018年1月、2018年4月、2018年7月、2018年10月、2019年1月、2019年4月和2019年7月。研究结果表明:(1)林下乌鸡养殖中等密度(D2)能提高土壤C和土壤N含量,而高密度(D3)则使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不同乌鸡养殖密度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存在差异。土壤C和土壤N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中密度(D2)达到最大值,当养殖密度达到D3时土壤C和土壤N含量相较于D2有所降低,但D0、D1、D2和D3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2)土壤有效氮随乌鸡养殖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各处理的土壤有效氮均以硝态氮为主。与对照相比较,不同养殖密度下土壤有效氮的含量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并在D2处理达到最大值。(3)土壤微生物活性随乌鸡养殖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呼吸、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量C和土壤微生物量N(MBC和MBN)均随乌鸡养殖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D2密度达到最大值,之后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4)乔本物种多样性无明显变化,灌木和草本物种多样性随乌鸡养殖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灌木和草本各样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后增加再降低,在中密度(D2)达到最大值。乔本各物种多样性指标无明显变化。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地林下乌鸡养殖密度对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植物多样性具有一定地促进作用,然而密度过大时反而会降低土壤肥力和植物多样性。因此,合理控制林下乌鸡养殖密度有助于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实现当地养殖业与林业发展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