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机械通气患者肌无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收住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MODS并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46例,41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脱落、剔除病例5例。其中试验组24例,脱落、剔除2例,实际观察22例,对照组22例,脱落、剔除3例,实际观察19例。对照组患者按照2012年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国际治疗指南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双侧下肢选用足三里穴和髀关穴,双侧上肢选用曲池穴和肩鹛穴),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将首次行电针刺激疗法时间作为其治疗起点,观察两组患者自起点开始第1、3、5、7天上臂周长、大腿周长、肱二头肌厚度及肌力评分改变情况,观察同一时间段机械通气相关参数的改变以及氧合指数的改变,并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天死亡率的差别。结果:治疗前经测量上臂周长、大腿周长、肱二头肌厚度、氧合指数、呼吸机触发灵敏度两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上臂及下肢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但在对照组更为明显,试验组上臂周长在第3天(25.89±1.98 vs 26.45±1.78)以后、下肢周长在第5天(44.02±1.97 vs 44.51±2.13)以后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肱二头肌厚度在前3天无明显差异(13.57±0.81 vs 13.30±0.66;13.12±0.73 vs 13.21±0.76,p>0.05),但在第5天开始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12.71±0.88 vs 13.09±0.82;12.46±0.97 vs 13.00±0.90;p<0.05).两组Lovett肌力分级评分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时间点肌力较前改善(2.67±1.222.55±1.50;2.67±1.22 vs 2.67±1.22;2.75±1.01 vs 2.67±1.22),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2.55±1.50 vs 2.75±1.01;2.59±1.34 vs 2.89±1.41; 2.67±1.22 vs 3.05±1.50;2.75±1.01 vs 3.35±0.93;P<0.05)。经电针刺激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变化趋势与肱二头肌厚度变化呈正相关,在在第5天开始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177.54±13.24 vs 189.87±10.77;190.33±10.18 vs 215.92±11.81;p<0.0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呼吸机触发灵敏度与肱二头肌厚度、氧合指数变化呈负相关,在第5天开始均呈下降趋势,在试验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4.01±0.95 vs 4.61±1.12; 3.45±1.02 vs 4.11±0.97, P<0.05)。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通气时间(8.35±1.13 vs 10.344-2.12)及ICU住院时间(11.01±1.78 vs 16.33±1.31)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应用Kplan-Meier法比较两组28天死亡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443>0.05)。结论:应用电针刺激干预脓毒症/MODS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可减缓并防止肌肉萎缩与肌无力的发生,并能够改善患者的氧合水平,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但不能降低28天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