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苞棘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ying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苞棘豆(Oxytropis latibracteata Jurtz),豆科棘豆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北部。近年来,有关宽苞棘豆中毒方面的临床药理学及其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已有所报道,但关于宽苞棘豆的生物活性以及化学成分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论文从植物化学及农药学角度初步研究了宽苞棘豆地上部分所含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并对活性成分作了进一步分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运用试管法对宽苞棘豆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预试,初步确定其含有酚类物质、鞣质、还原性糖、皂甙、生物碱、黄酮及其甙类、氨基酸和氰甙。宽苞棘豆地上部分的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甲醇提取物的杀虫、抑菌、除草活性结果表明,在浓度为5%时,3种提取物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3龄幼虫没有显著的触杀和胃毒活性;在浓度为1000 mg·L-1时,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lternata)和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抑制率亦不高;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油菜(Brassiica campestris)却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活性最高,对反枝苋的萌发抑制率、株高抑制率EC50值分别为 129.192 mg·L-1、55.676 mg·L-1 ;对油菜的萌发抑制率、株高抑制率EC50值分别为423.874 mg·L-1、173.595 mg·L-1。2.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宽苞棘豆地上部分乙酸乙酯浸膏进行了多次常压柱层析分离, 得到了化合物1#、2#、3#、6#。通过测定质谱(MS)、核磁共振谱(1H NMR、13C NMR)数据,并与标准图谱相比较,初步鉴定化合物1#可能为一长链脂肪醇、化合物2#可能是水杨酸酯、化合物3#为β-谷甾醇、化合物6#为硬脂酸。经文献检索,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测定了这4个化合物对反枝苋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6#为宽苞棘豆主要除草活性成份。在浓度为250mg·L-1时,化合物1#、6#对反枝苋表现出较高的抑制活性,其株高抑制率分别为73.54%、65.07%。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张载集》及集外佚书《孟子说》、《礼记说》等文献,从两个方面探察了张载的"成性"理论。第一,探究了作为张载成性论哲理基础的性论和人性论,包括性论和人性论的整
设立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是中越两国开展跨国旅游合作的"实验田",顺应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两国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有利于提升两国边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中
<正>大体上说,《礼记》是秦汉之际和汉代初期儒家学者的著述;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的学术地位.《礼记》四十九篇内容比较芜杂,刘向《别录》分为八类,近人
20世纪的美国“南方文艺复兴”运动涌现出诸如威廉·福克纳、凯瑟琳·安娜·波特、卡森·麦卡勒斯、尤多拉·韦尔蒂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
目的:鉴于炎症反应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雷公藤甲素的抗炎效应,我们从理论上推测雷公藤甲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变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高糖条件下培养的H
终端用户对高速数据业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给现代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动力,加速了4G通信时代到来。下一代无线通信标准LTE凭借强大的优势赢得了全球运营商的青睐,在中国TD-LT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步入信息化网络时代,教育模式也需要进行创新与变革。将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中,能够有效推进数字化高校建设,同
目的探讨应用左金丸合小柴胡汤加减结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慢性胃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研究组(70例),
本文将波纹管作为加热元件应用于降膜蒸发器,建立了波纹管降膜蒸发器蒸发浓缩实验装置,并以葡萄糖溶液为介质,进行了蒸发浓缩实验。对浓缩过程中液膜的流动性能、传热性能进行了
目的比较不同方式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对老年大肠癌病人术后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老年大肠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20例。EEN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