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V+上”构式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动趋构式历来备受关注。以往研究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视角对“V+上”构式进行探讨。共时研究着重探讨了“V+上”构式的基本语义、延伸语义、句法语义限制条件以及与其他趋向补语的对比,而历时研究则主要探讨了“上”与“V+上”的起源与发展。但是,以往研究主要采取的是内省法,而缺乏基于语料库的跨语言定量分析。本文将对“V+上”构式在汉、英、俄、日语中对应结构进行探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上”构式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动趋构式历来备受关注。以往研究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视角对“V+上”构式进行探讨。共时研究着重探讨了“V+上”构式的基本语义、延伸语义、句法语义限制条件以及与其他趋向补语的对比,而历时研究则主要探讨了“上”与“V+上”的起源与发展。但是,以往研究主要采取的是内省法,而缺乏基于语料库的跨语言定量分析。本文将对“V+上”构式在汉、英、俄、日语中对应结构进行探索,探讨“上”在该构式中的不同语义或功能,并借此建立跨语言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地图。本研究具体涉及以下研究问题:(1)“V+UP”构式中“UP”在汉、英、俄、日语分别具有哪些词汇语义功能?(2)“UP”的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分别是什么?(3)“V+UP”构式中“UP”具有哪些跨语言的共性与差异?本文通过跨语言比较以及对词汇概念UP在“V+上”构式中应用的分析,得到了以下三个研究结论:第一,本文从BNC、COCA、BCC、CCL、NLT和RNC等语料库以及现代汉语词典,Cambridge English Dictionary,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Collins Dictionary,Jisho,Tangorin,Open Russian等词典分析了“UP”在“V+UP”构式中的应用以及多功能性。通过对汉语、英语、俄语、以及日语的语料和词典分析,我们得出了“UP”具有语义和语法的多功能性。其语义语法功能主要归为三大类意义:趋向义、结果义和状态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这三大类意义进一步细分为各种语义或功能。“V+UP”构式中“UP”的多功能性是多样而复杂的。趋向义的“上”可指从低处到高处的移动、向目标物体的趋近以及下级向上级所作出的动作或行为。作为结果义的“UP”则意指连接,对预期目标的实现和成功达成某事。“UP”用作状态义时,可作为对相关动作和动作状态的实现或完成动作或状态后所处的新的动作和状态,以及持续标记、动作完成标记等语法标记或功能。第二,本文在调查研究汉语、英语、俄语、日语中多功能语素“UP”的语义语法功能蕴含关系的基础上,依据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建立了“UP”的概念空间并分别为shang,up,вверх,上げる/上がる绘制了语义地图,并建立了“上”的跨语言语义地图,不同语言的“UP”在概念空间上切割出不同的相连区域。换言之,由于不同语言中的“UP”具有不同的语义语法功能,因而在概念空间上每种语言的词汇概念“UP”呈现出不同的相连区域。最后,本文尝试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解释不同语言语义地图的共性与差异,并得出不同语言由于社会文化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其概念隐喻的发展呈现出该种语言所具有的独特发展路径,由此不同语言的多功能语素UP具有不同的语义语法功能。
其他文献
威廉·吉布森是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的先驱,他的长篇处女作《神经漫游者》奠定了这一类型的主题和风格,随后出版的续集《零伯爵》和《重蒙娜丽莎》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支线故事,共同架构起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近未来世界。“矩阵三部曲”所描绘的生机勃勃同时混乱无序的近未来世界既是对后人类时代的憧憬,其中复杂多样的赛博格形象也是后人类发展的蓝图。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作者和作品,回溯作者与赛博格的渊源。随后简单概括了学界
“进”作为汉语中常用的趋向动词之一,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对“进”的多义性、句法限制、语义演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进”的语义分类仍比较笼统,跨语言研究还不多,对其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探讨尤显不足。近年来兴起的词汇类型学理论和类型学分析工具,为“进”的多功能语义探讨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基于词汇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尝试从跨方言的角度探讨“进”的多功能语义,并
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视秩序为根本,认为宇宙与世俗秩序之中蕴含着一个普遍准则,即秩序是上帝意志的反映。万物在上帝计划之中按理想的传统宇宙论排列则是维系世界的根本。而新科学在16至17世纪取得长足发展,打破了理想秩序的神话。哥白尼日心说动摇了传统的托勒密宇宙论,撼动了人对自我,上帝以及宗教的信仰,担心与怀疑充斥着人的内心。本文将以《第一周年》为例,探讨约翰·多恩是追随新学还是沿袭传统宇宙论,并试图总结出
近几年流行通过网络众筹平台为重病患者捐钱。这些众筹平台让经济困难的患者在面对天文数字般的医药费时能及时得到帮助,也让热心人能有一个便捷且正规的平台献上爱心。众筹语篇是用来说服让有能力的读者给需要帮助的人捐钱献爱心的,这和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实现是相符的。因此,用人际意义来研究众筹语篇是具有重要的价值的。目前,少有关于众筹语篇在语言学领域的分析,尤其是在系统功能语法方面的研究。鉴于此,作者从国内
《白噪音》是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美国当代生活以及当代人在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通过“波与辐射”、“空中毒雾事件”和“‘戴乐儿’闹剧”这三个部分,德里罗展现了当代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小镇生活;除此之外,他还揭示了死亡恐惧无孔不入的强大力量和人们为此所做出的各式各样异想天开的反抗。自《白噪音》1985年首次出版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大多致力于研究其后现代性话题
爱、激情、仇恨、复仇、欲望、孤独以及沟通的无助交织成了玛丽·雪莱丰富的作品主题,同时是她敬畏生命的策略表现,使其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亦是如此。尽管学者对《弗兰肯斯坦》中的被创造物、弗兰肯斯坦和沃尔顿船长这三个人物分别作了深入解析,但三人的生命观却少有人关注。借助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本文试图以主人公的生命观为切入点,剖析此书对生命敬畏的建构。通过三人对生命的态度揭示敬
现代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虚词作为汉语和英语中重要的一类词,一直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重要对象。“和”作为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学界早已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其语法化、字义、词性、句法成分以及对比分析。以往对比研究中,学者在语义及功能上对汉语虚词“和”与英语虚词“and”、“with”作了系列对比研究。以往对比研究大多从语义和功能角度出发,鉴于此,本文从语言结构角度出
“不A不B”构式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高且言简意赅。它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和独特的构式意义,因此在语料中描述、归纳并总结其特征对揭示汉语构式有一定的启示。虽然大多数语言学家从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不A不B”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进行了研究。但是在“A”与“B”的特征,构式义以及与类似构式的对比上还不充分。因此,本文对该构式的产生及演变,构式义及其制约因素,语义类型和语法性质进行了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亨利四世》被公认为其历史剧的巅峰之作。一般来说,对本剧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福斯塔夫的人物形象、哈尔王子的个性与成长、历史的展现与颠覆等方面,鲜有学者从柏拉图政治哲学的角度探讨本剧。本文认为,血气与政治是《亨利四世》的重要主题,在剧中莎士比亚通过探索血气对政治共同体的巩固及毁灭,对血气在政治世界中的道德模糊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且敏锐地洞见了平衡的血气教育对
英语双重谓语(以下简称DP)的句法结构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实际上是两个谓语的融合:由实义动词构成的动词性谓语(第一谓语)来指代主语执行的特定过程,以及由形容词或者名词构成,以同样方式修饰主语的名词性谓语(第二谓语)。它描述该结构的主语在特定动作期间或在该动作开始或结束时所具有的属性、特征或状态,其结构简单但含义丰富,因此,不同领域的学者皆从不同角度研究过此结构。传统语法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