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现代辅助技术为广大不孕夫妇带来福音,但在技术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实验室培养阶段,经常遇到以下情况:(1)观察卵细胞受精时,仅能见到1个原核,称为单原核受精,继而发育成胚胎;(2)未见到原核,但发育成胚胎。正常受精卵则出现两个原核,上述两种来源的胚胎能否使用?这一直困扰着胚胎学家,而以前的研究集中在D3天胚胎上。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囊胚培养逐渐成熟,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方法为更好地筛选胚胎、提高妊娠率提供了技术条件。是否能通过延长体外培养时间,使异常受精的胚胎自行筛选出发育潜能良好的用于移植?目的比较3种受精卵来源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和冻胚移植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并对OPN来源的囊胚活检后行遗传学检测,初步探讨异常受精来源囊胚的使用价值。方法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周期中,比较2PN、1PN和OPN来源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形成率和在CET周期中的临床妊娠率。将OPN来源囊胚活检得到的滋养层细胞固定后行FISH检测。结果IVF周期中,2PN来源胚胎的囊胚形成率与OPN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PN来源胚胎的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OPN、2PN来源(P<0.01)。ICSI周期中,1PN、OPN来源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均显著低于2PN来源(P<0.05);3种受精卵来源的优质囊胚在CET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行FISH检测31个囊胚;其中每个囊胚三张片子均有信号的为18例,染色体检测均为二倍体的为15例,正常率83.3%,有3例检测异常,异常率为(16.7%);余13例为部分固定,固定部分为正常的有11例,正常率为84.6%,固定部分异常的有2例,异常率为15.4%。结论1PN、OPN来源的囊胚可视为与2PN来源的囊胚同等价值,可在患者接受产前检查的基础上用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