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作为一个复杂的体系,与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有着久远的渊源,但其中关系最为密切、最为错综复杂的,当属教学论。课程与教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课程改革进入实施阶段时,教学改革的相应展开将对课程改革起到支持和促进、丰富与完善甚至超越的作用。 从教学论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不仅有益于课程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引起人们对二者关系的重视,推进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更加有效地运行。本文选取教学论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三大范畴切入,纵向回顾和审视了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三个范畴的变革历程,同时阐述三者分别对应体现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思想。认为每一代的课程改革都不可磨灭地做出了其历史性的贡献,后一代也总是在前一代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每一代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和缺憾,而这些缺憾,又为我们指引了课程改革前行的方向。 在审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1、在学生观上,彻底改变从前教育“无人”的状况,树立“人是目的”的学生观,即学生是有生命意义的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生成性和变化性的人;学生是面向生活和面向未来的人;学生是具有前喻性和反叛性的人。2、在课程观方面,不再片面孤立地理解和运用课程,确立多元的现代课程观,即从课程的价值取向看,应加强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看,课程要体现国际化和民族性;从人与知识的关系看,人要超越知识;从课程与生活的关系看,课程要回归生活。3、在教学观上,提出与僵化低效的教学观决裂,构建“和谐一有效”的教学观,即师生关系方面:多些关注和赞赏;教学内容方面:注意整合与延展;教学方法与策略方面:加强综合与选择;教学评价方面:努力达成过程性和发展性的结合。 全文以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为主线展开,在对课程改革进行教学论视角审视的同时,贯穿着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论述。五十多年来,课程从工具理性奴役下的制度课程逐渐走向以解放理性为导向的体验课程,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也从分离、对立逐渐走向整合。 以教学论的视角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将教学目的与学生观、教学内容与课程观、教学过程与教学观对应研究,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不揣浅薄,为的是引起学人对此问题的关注,以陋砖引得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