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格列酮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无再流的影响及机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309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微循环无再流现象的发生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微血管痉挛和阻塞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炎症的显著激活是缺血再灌注的重要特征。本课题以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动物模型为基础,拟解决以下问题: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不同时相无再流范围的变化及炎症信号通路 NF-кB和炎症基因ICAM-1、P-选择素的表达变化;罗格列酮对再灌注后无再流范围的影响;罗格列酮对无再流范围的影响与NF-кB调控的关系;罗格列酮对无再流范围的影响与 NO生成通路调控的关系;罗格列酮对NO生成通路和NF-кB通路调控的内在联系。  方法:结扎大鼠冠脉左前降支3小时后再通,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后0、2、8、24、72h五个时间点染色或取材,病理染色法检测无再流范围(ANR%),化学比色法检测缺血区MPO活性,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及 RT-PCR等方法检测缺血区ICAM-1、P-选择素、NF-кBp65、p-IкBα等蛋白或mRNA表达的变化;随后,给予罗格列酮药物预处理后,检测再灌注后2小时上述指标的变化;最后,于罗格列酮预处理的同时给予 NOS抑制剂 L-NNA,并检测再灌注后2小时上述指标的变化。  结果:①再灌注后72 h内ANR%从再灌注即刻的22.5±4.6%发展到72 h的79.7±7.3%,再灌注后2 h内ANR%扩展最快;在此过程中缺血区心肌 NF-кB p65、细胞质 p-IκBα蛋白含量、ICAM-1、P-选择素蛋白及mRNA表达、MPO活性等指标均显著上调,之后逐渐减低;②中剂量及大剂量罗格列酮使AMI再灌注后2小时心肌无再流范围显著减小;③中剂量及大剂量罗格列酮使AMI再灌注后2小时缺血区心肌组织 NF-кB p65、细胞质 p-IκBα蛋白含量、ICAM-1、P-选择素蛋白及mRNA表达、MPO活性等指标较安慰剂组均显著减低;④罗格列酮预处理显著升高缺血区心肌p-eNOSS1177蛋白含量,但对心肌组织eNOSmRNA表达无明显作用;⑤合用L-NNA后,罗格列酮减小无再流范围的作用被显著抑制;⑥合用L-NNA后,罗格列酮对缺血区NF-кB p65蛋白表达、细胞质p-IκBα蛋白含量、MPO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被抑制。  结论:⑴大鼠AMI再灌注后72小时内无再流进行性扩展,而再灌注后无再流范围扩展高峰在2小时内;再灌注后缺血区 NF-кB、P-选择素及 ICAM-1表达增强及缺血区中性粒细胞粘附、聚集与无再流范围扩展有明确的关系,抑制NF-кB及粘附分子表达可能是潜在的预防无再流的策略。⑵罗格列酮预处理显著减轻AMI再灌注后无再流范围。⑶罗格列酮减轻AMI再灌注后无再流范围与其抑制NF-κB及粘附分子表达,减少PMN在缺血心肌的聚集有关。⑷罗格列酮减小 AMI再灌注后无再流范围的作用与其促进 AMI再灌注后eNOS磷酸化,增加NO生成有关。⑸罗格列酮通过对NO生成通路的调控实现对NF-кB及炎症的抑制。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延边地区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T2DM)CD14启动子C-159T多态性分布,探讨该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并且对DN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及方法:对象
背景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 A)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仍各种报道不尽一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PNS)是儿童时期常见
目的 比较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二科共收治前足胫
文章以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为例,探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的理论内容,从构建模式的背景及意义、现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与研究路径3个方面展开论述,为高职院校“课程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为本院神经内科2007年6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8名,其中男48名,女30名,年龄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