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采取多中心整群随机抽样设计,建立上消化道癌筛查人群队列,以病理分期作为中间终点指标,通过比较筛查组和对照组食管癌首诊病理期别分布的差异,评价食管癌内镜筛查的短期效果,进一步探索总结筛查效果评价中常见偏倚的控制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材料与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和河北磁县,以村为单位整群随机抽取筛查组和对照组,纳入所有40-69岁的人群为目标人群,建立上消化道癌筛查人群队列。招募人群参与相关基线信息的问卷调查,并对实际参与筛查组的人群应用内镜下碘染色+指示性活检技术组合进行筛查。通过描述和比较基线信息以判断组间人群的可比性。收集2012年-2016年目标人群食管癌发病数据和临床病理诊断信息,通过比较组间TNM分期和临床分期分布的差异,评价食管癌内镜筛查的短期效果。进一步总结文献,开展筛查常见偏倚控制方法的理论研究。研究结果1.除性别和教育程度外,基线信息中其他变量在组间基本一致,筛查组和对照组整体上可比。目标人群因为由整群随机抽样得到也具有可比性。2.实际参与人群中,对照组与筛查组之间的病理期别分布差异明显。对于TNM分期,从Ⅰ期到Ⅳ期的比例分别是32%、41%、24%和3%对比71%、19%、7%和3%;对于临床分期,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比例分别是18%、49%和33%对比59%、33%和8%。在目标人群中,虽然临床分期上组间也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TNM上只呈现出边界统计学意义(P=0.093)。3.以生存作为长期效果评价指标评价筛查效果时,出现的领先时间偏倚和病程长短偏倚可分别从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角度予以控制,但流行病学方法更具可行性。结论与对照组人群相比,筛查人群的食管癌首诊病理期别分布整体前移,内镜筛查降低食管癌期别的效果明显,其在目标人群中的总体效果还要取决于人群的内镜筛查依从性。得益于整群随机的的研究设计,推荐后续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控制领先时间偏倚和病程长短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