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alla multocida,P.multocida)是青藏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但其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尚不清楚。H蛋白(OmpH)是Pm外膜蛋白中的重要组分,对Pm的致病力和侵袭力至关重要。本研究前期从青海省牦牛源强毒株P0910中克隆并表达了OmpH,发现重组OmpH对小鼠可产生90%的保护力,是一种重要的免疫保护性蛋白,而OmpH蛋白是否参与P.multocida对细胞的粘附,入侵及对宿主的致病过程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号:NC017027)中多杀性巴氏杆菌HN06设计ompH基因上下游引物,对青藏高原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P0910、标准菌株C47-8以及疫苗菌株C45-2的ompH基因上下游基因序列分别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并连接到pEX18AP质粒上,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X18AP-ompH。然后将重组质粒分别电转化入分离株P0910、标准菌株C47-8以及疫苗菌株C45-2中,通过同源重组和负筛选技术成功构建并筛选出这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缺失株,为鉴定P.multocida ompH基因的功能,开展P.multocida粘附,入侵,毒力和免疫等机制研究搭建了技术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内、外试验比较亲本株和ompH基因缺失株对Vero细胞的粘附能力和对小鼠的毒力差异。结果表明,P0910分离株对Vero细胞的粘附能力最高,约每细胞粘附有32个细菌左右,标准菌株C47-8和疫苗株C45-2粘附能力相似,约每细胞粘附有20个细菌左右,ompH基因缺失后,突变株对VERO细胞的附着能力显著下降,约每细胞粘附有2个细菌左右;同时,实验证明对小鼠的毒力也明显降低,亲本菌株10个细菌剂量下攻毒对小鼠致死,三株ompH基因缺失菌株在107个细菌剂量下攻毒小鼠依然存活。说明ompH基因有可能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关键毒力基因之一,在P.multocida侵入宿主并对宿主细胞进行粘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阐释P.multocida的致病机理及研制基因缺失疫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青藏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控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