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大漠祭》是中国甘肃作家雪漠的代表作,通过描写当代农村生活,对中国农民精神品性进行了深刻发掘。雪漠的小说充满西部旷野的风味以及甘肃的人情风俗,其语言鲜活、有质感、既形象又幽默。其英译本是由号称“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接生婆”葛浩文及其夫人林丽君联手翻译的。其英译本把甘肃特殊的语言用英文表达出来而又不失原文的风味,易于英语读者所接受。隐喻无处不在,它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雪漠在《大漠祭》中应用了许多隐喻这一修辞手法,译者需要宏观上从文化角度、微观上从语言角度来剖析作者的隐喻用意,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隐喻的同时传递其所表达的喻义。《大漠祭》是葛浩文及其夫人林丽君最新翻译的作品,前人对《大漠祭》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暂未从顺应论的角度把《大漠祭》中的隐喻当作语料来研究,本文试图从顺应论这一理论角度来阐释《大漠祭》葛浩文译本中隐喻的翻译,旨在为今后隐喻翻译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顺应论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他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的。Jef Verschueren从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他认为,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三大特性,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语言的过程,选择的原因既可以是来自内部语言结构(即语言语境,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线性序列),也可以是来自外部语言环境(即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本研究在建立汉英双语平行数据库的基础上对雪漠小说《大漠祭》及其英译本Desert Rites中隐喻的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探寻其中的隐喻翻译模式。本研究以文本句为单位,找出文本中所有含有隐喻的语句,进行分类及人工标注,建立汉英双语平行数据库并且分析隐喻翻译的转换模式及翻译方法,探讨隐喻翻译中不同层次语言结构选择是如何动态顺应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研究发现:1)小说《大漠祭》中共有215条隐喻,隐喻翻译的转换模式有三种,分别为同类转换模式(隐喻转隐喻)共计97条、异类转换模式(隐喻转明喻)共计67条、零类转换模式(隐喻消失)共计51条。2)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意译、合译、换译、省译。经过统计,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方法呈现出来的总体模式为:直译>意译>合译>换译>省译(“>”指“多于”)。其中同类转换采用了4种翻译方法:直译、合译、换译、意译。异类转换采用了3种翻译方法:直译、合译、意译。零类转换采用了5种翻译方法:意译、省译、直译、换译、合译。不同的隐喻翻译转换模式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各有不同。3)顺应论能够有效地解释隐喻翻译,隐喻翻译也是一个译者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即语言选择过程中,译者在语境顺应的语言语境层面(篇内衔接、篇际制约、线性序列)及交际语境层面(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做出了顺应。简而言之,对于本小说中隐喻的英译,无论是顺应原文还是顺应译文的语境关系,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隐喻中形象而幽默的喻义,从而更能体会西北农民生之艰难,死之无奈,爱之盲目,病之痛苦的生存状态及生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