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领域的复合治理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rimp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公共领域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难题之一。从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实践来看,国家一方面允许网络自治规则的存在,并借由网络自治规则来实现一定程度的网络公共领域治理,但同时国家又加快网络公共规则的制定,逐步推动公共规则介入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实践,并促使公共规则成为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主导规则,由此形塑了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复合治理”的实践形态。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来看,近些年来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变迁的实质是国家不断限缩网民自治的空间、压缩网络自治规则的正当性、推进公共规则在网络公共领域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网络自治规则实践的组织基础、权威基础也随之被解构。结果是在网络公共领域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人借用法律的名义来破坏网络公共领域的秩序,进而造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失序。这种网络法律治理是扭曲的法治。由此,本文以网络公共领域为研究主题,以近40年的网络公共领域的公共物品供给及网络谣言、网络群体性事件、策略型网络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治理规则变迁为切入点,力争在展现和理解当代中国网络空间治理转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针对性建议。全文除引论、结论外,主体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梳理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基本范畴,并对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及其治理模式进行了概括。在网络空间中,交往主体以网络为媒介进行话语交往,形成共识或是公共舆论,从而影响公共政策以及政治过程,网络以此形式重塑了我国的传统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具有互动的场所新、形式新、开放性强的特征。它的良性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反思、良好公民品性的塑造、民主政治基因的培育,反之则会出现“数字鸿沟”、“策略行为”、“话语霸权”等弊病。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发展的历史与网络科技的历史交相呼应,历经了萌芽、发展、初步形成三个阶段。如今,网络公共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公共领域的范畴,成为了网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从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发展的特征来看,其发展并不成熟,出现了个体行为失范、群体行为极化、公共性的消解等突出问题。正是因为网络公共领域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网络公共领域成为了网络空间治理的大舞台。从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实践来看,主要徘徊于“自治”与“法治”两种模式之间。其实,单一的“自治”抑或是“法治”,都不能实现网络公共领域的有效治理,因此,必须建构一种吸纳“自治”与“法治”两种模式的网络公共领域的“复合治理”机制。而这种复合治理机制需要从国家主导、社会自主、公民增权三个方面进行解释与建构。第二章从自治规则的角度对构成网络公共领域复合治理机制要素之一的“自治”进行阐释。从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实践的历史与现实出发,论证“自生自发秩序在网络公共领域中存在的现实与可能”。在网络公共领域中,人们在现实空间中存在的“差序格局”的作用被弱化,形成了一种“生人关系”。这种“生人关系”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互动不得不借助于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首先是人们基于“默会的知识”,在长期的网络公共领域生活中形成的自治规则。网络自治规则具有自发性、参与性、弱强制性、长期性的特征。目前,在我国的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互联网行业协会自治规范、网络平台用户协议、网络社区自治规则三种类型。这些自治规则在规范网络公共领域秩序、促进网络公共伦理建构、节约网络公共领域治理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无论何种规则,之所以能够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其赖以存在的权力组织网络与权威。网络公共领域中自治规则的存在也得益于其扁平化的权力格局、分散化的权力体系以及虚实互嵌的权力关系。不仅如此,行政权威的弱化,自组织权威特别是其中平台权威的崛起,更是凸显了网络自治规则存在的必要性。与此同时,网络公共领域治理话语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网络自治规则的存在。因此,当国家逐渐把公共规则渗入到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当中时,两种规则由于秩序导向、规则实效、运行成本等原因难免会陷入冲突。当然这种冲突不是不可以调和的,二者在规则制定、执行机制、司法裁判等方面发挥着互补作用。第三章从公共规则的角度对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复合治理机制要素之一的“法治”进行论证。就治理规则来说,网络公共领域中的自治规则,形塑的是网民之间有差别的行为模式,即可能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行为,而法律就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是一种普遍的行为模式。当国家愈来愈多地制定关于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法律并力图在网络空间中实践的时候,确实面临着挤压网络空间已有自治规则的生存空间的问题,造成网民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治理观念冲突的风险。从1994年起算,我国法律介入网络公共领域的治理实践已经25年有余。就立法而言,期间历经起步摸索、快速发展、框架形成、立法新时代四个阶段,基本形成了网络治理法律体系。就目前的网络法律体系来看,我国的网络立法仍然面临着简单搬用现实社会法律、立法层次低、立法内容存在冲突、关键领域立法存在空白等困境。即便如此,为了重塑网络公共领域国家权威、稳定网络公共领域秩序、应对网络公共领域风险、解决网络空间矛盾纠纷,仍然要推进法律介入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实践。我国法律介入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方式整体上可以概括为非常规性介入与常规性介入两种类型,其中,法律非常规性介入方式常常由网络事件引起,而常规性的介入方式则以“嵌入行政”、“嵌入平台”、“法律的诉讼”等表现方式进入网民的视野。由此,网络公共规则逐渐被网民所熟知、借用和援引。法律介入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方式也逐渐由国家被动送法“入网”转变为网民主动“迎法”入网。第四章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复合治理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从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治理模式变迁的实质来看,我国的网络公共领域治理正处于从“自治”向“法治”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但是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复合治理状态下的法治秩序并没有建立起来,而是呈现出了混乱秩序的状态。这首先是由我国的压力型体制传递的维稳压力、多元治理主体合力难以形成、治理方式粗放等制度原因造成的。尤为重要的是,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复合治理的开展,仍然面临着网络公共规则与自治规则自身的缺陷、二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效衔接、规则适用混乱等困境。网络公共领域治理中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就是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其带来的社会治理的风险。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空间还支配和改造着现实社会,这就造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治理不得不同时面对虚拟和现实两个世界的复杂局面。而且在网络空间中还出现了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的双重逻辑,这不仅给政府介入带来了困境,而且即使国家介入以后还要面对别的“中心”的竞争。并且,网络空间对传统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塑,更是进一步加剧了治理的难度。如此之类的网络技术带来的治理对象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困境。第五章主要针对当前网络公共领域的复合治理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对其治理机制进行优化。从网络公共领域给现代国家治理带来的巨大挑战来看,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复合治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网络公共领域治理转型的模式问题,而是已经关系到整个国家网络公共领域治理范式创新的制度正义问题,其必然涉及到治理理念的塑造、规则体系的建立、治理主体的协同等一系列的网络空间法治化的核心命题。因此,推进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复合治理优化,应转变治理理念,重视网络规范体系建构,以法律规则为重心对网络公共规则进行塑造,并对网络自治规则给与引导与吸纳,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规则建构。在此基础上以国家主权回归为中心对网络公共领域的治权结构进行更新,培育社会自主治理的能力,养育网民理性。从网络公领域中的治理实践的历史来看,立足单一主体的治理模式无论是在解释还是作为网络公共领域治理的方式,很难应对虚拟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复杂异化现象。随着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任何单一的治理机制都无法应对全球化时代的风险,因此网络公共领域的治理也需要建立起新的治理机制,这成为了复合治理提出的依据。复合治理既是当下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实践的概括,也是对我国未来网络公共领域治理转型的一个期待。“国家主导社会自主”的复合治理模式,它内在映照着“强国家—强社会—强公民”的网络公共领域治理格局,也是彰显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合法性的必由之路。国家主导从根本上讲是指强调国家权威在网络公共领域治理中的回归,国家要发挥对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制度供应的优先性。社会自主,从根本上讲是指社会具有对自身领域内的社会事务进行自我裁量的权利,特别是要承认网络自组织对于网络公共领域中自发秩序的生成与扩展的作用。而公民增权,不仅是指依法保障作为网民的公民的权利的获取与确认,更指网民在网络公共领域中权能的提升与巩固。国家与社会在职能上有所偏差并互为倚重,两者的界限清晰而稳定。国家主导社会自主的复合治理模式,应是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其他文献
互联网知识交易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经济特征,表现为知识价值具有双向隐匿性、知识产品的个性定制性等方面。消费者也因个体差异与经济环境具有不同的体验请求和行为模式,具体为消费者存在策略性等待行为,并且对知识产品具有不同的价值述求。这些使得现有的互联网知识交易模式遭遇到一些发展困境和治理难题。如何将互联网知识交易特征与消费者的行为特点相结合,以便有效应对知识交易过程中的困境难题,并为知识产品销售制定适宜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音乐训练对语言学习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音乐学习与语言学习共享诸多感知与认知加工过程,音乐训练可以促进语言学习的发展。范畴性是母语者言语感知的一个显著特征,反映儿童语音加工能力水平和精细化过程。普通话母语儿童对声调和嗓音起始时间(VOT)的感知均是范畴性的,7岁之前范畴感知能力随年龄发展不断精细。有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据表明,在超音段层面,音乐训练可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晚清政府在风雨飘摇中,为了拯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命运,也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各方的压力下开始依照西方的制度模式试办起新式审判机关,独立的审判机关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宣统二年(1909年),江苏省级新式审判机关在苏州成立,初名为江苏高等审判厅。本文以民国时期江苏高等法院(清末、北京政府时期称为江苏高等审判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江苏高等法院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基本运作
背景: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的乳腺癌亚型在所有的乳腺癌类型中占比最大,该亚型预后较好,部分患者仅需要进行系统的内分泌治疗而豁免于化疗。如何筛选化疗获益患者群,是临床的研究热点,如今临床上常用的判断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预后风险来决
口译规范是描写研究范式的重要主题。前人研究或聚焦口译规范的一个或数个方面,或聚焦官方政治外交语境下交传活动的口译规范,尚未考察较贴近市场一般性主题会议语境下同传活动的口译规范,也尚未比较会议主要参与方对口译规范认识的差异。鉴此,本研究有两个研究目的:第一,较为系统地描写现场同传活动的口译规范;第二,较为深入地比较口译员和口译用户在认识口译规范方面的差异,并解析差异的成因。本研究借鉴安德鲁·切斯特曼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的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现实重任、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才的强劲需求与现实的人才瓶颈,使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民族地区,这一工作的急迫性、重要性更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选取恩施州茶产业研究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辩护律师保守委托人秘密,是辩护律师与委托人双方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基础。委托人基于此种信赖与辩护律师进行坦诚且充分的沟通,助益辩护律师在全面掌握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辩护律师保守委托人秘密问题贯穿刑事辩护活动始终,引导和约束着辩护活动的展开。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辩护律师保守委托人秘密存在着保密主体范围不清、主体资格存续期间不合理、保密对象范围模糊、保密例外有待完善、保密的实现有待引导等
近年来,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政府越来越多地采用PPP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收费公路项目。在收费公路PPP项目中,政府以竞标的方式选择由社会资本所组成的具有投资与运营管理能力的项目公司,并给予其一项特许经营权。项目公司负责收费公路的前期建设,在特许经营权下,政府允许其在运营期内通过收取合理的通行费来回收建设成本并实现一定的投资回报。但由于收费公路PPP项目建设周期长,前期投入大,项目公司在特许经营期内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也可称为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间质或腺体在子宫腔以外的其它部位浸润生长,同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脱落和出血。内异症的常见症状有:痛经、慢性盆腔痛及不孕等。作为育龄期女性常见的疾病,内异症的发病率约为6%-10%,而在患有不孕症或慢性盆腔痛的女性中患病率可能更高。内异症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却可以有侵犯局部组织、转移至身体其它部位甚至多次复发等类似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立法的制定和实施,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部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已进入立法日程。全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