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记忆是一个站在当下的角度对过去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它能够让一个群体拥有认同感,保持凝聚力。集体记忆的建构中,媒介的作用不可小觑。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书写自由,记忆的建构主体不再仅限于官方,记忆书写权下移至普通民众,人人都可参与集体记忆的建构。2008年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的一次大型自然灾害,造成数万人伤亡,但同时也是我国建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机制的一个重要契机,2009年开始,国务院规定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作为重大自然灾害,对于遇难者的纪念已然成为了每年的传统,汶川地震成为了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本文以知乎“汶川大地震(2008)”话题下的问题与回答以及《人民日报》2009年至2018年每年5月关于汶川地震的主要报道为样本,通过定量与文本分析的方法,结合集体记忆相关理论,分别探究知乎以及《人民日报》所建构的汶川地震集体记忆,并分析知乎与《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对话。论文主要由三方面构成: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样本的选择。正文部分包括三章,第一章分析知乎空间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类型与特征,记忆类型包括“场景复现”记忆、“问题质疑”记忆、“灾后反思”记忆、“灾区新貌”记忆四种,记忆特征包括记忆成为常态、数字记忆凸显伤痛、个人记忆彰显自我表达、救灾质疑挑战主流媒体记忆。第二章分析《人民日报》中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类型与特征,记忆类型包括“场景复现”记忆、“灾后反思”记忆、“灾区新貌”记忆三种,记忆特征包括淡化成为常态、突出书写救灾重建中的“国家力量”、选择性书写汶川地震的负面内容。第三章对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对话与争夺进行了探究,其中,知乎与《人民日报》关于汶川地震记忆对话的具体表现是对记忆的“过去”与“当下”、记忆完整性的对话;记忆对话的主要因素包括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知乎内部存在对于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争夺,表现为书写者的争斗、知乎平台对汶川地震记忆书写的控制,争夺因素包括书写者良莠不齐、协作式书写方式。结语部分,论文思考了知乎与《人民日报》建构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过程,同时,对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建构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给出了一定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