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为范围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涉及原材料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各个部门,具有承上启下、连接城乡、沟通各业的重要作用,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石。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县域经济”,在此之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大省,其县域经济可以看作是我国县域经济的缩影。因此本文选择山东省县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通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对山东省县域地区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参考文献、实际统计数据、因子分析效果三个方面的问题,本文最终构建了包含5个类别24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5个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经济规模因子、生活水平因子、经济发展速度因子、对外贸易因子、产业结构因子并得到相应的因子得分。因子分析方法的应用中,在得到各因子得分后通常会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对其进行加权计算得到综合得分,此得分往往受第一因子、第二因子等主因子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因子的信息。为得到更加全面、详尽的分析,本文后续研究并未对因子得分进行综合计算,而是分别对五个因子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并结合三维数据地图、行政区域划分图对结果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经济规模与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全省县域地区差异较大,鲁东半岛地区优势较大,鲁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并存在“强市强县”、“强市弱县”、“弱市强县”、“弱市弱县”现象;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全省差距较小,发展速度从鲁西南至鲁东半岛地区逐步降低,存在“快速发展市”、“缓慢发展市”;经济开放程度方面,部分地区如博兴县、广饶县等地严重依赖对外贸易,大部分地区经济相对封闭,少部分地区如乳山市、曲阜市经济严重封闭;产业结构方面,鲁西省级交界处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向东至半岛地区呈现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县域地区发展情况纷繁复杂,涉及众多领域、众多专业。在指标构建、研究方法等方面本文还存在不足,希望后续能对该研究方向不断完善,并期待本文研究成果能对其他专业和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