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水油藏经过长期的注水冲刷,侵蚀使得储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油水井间逐渐形成了高渗透条带,严重的就形成了大孔道。大孔道的形成微观上表现为粘土矿物剥蚀,流体的渗流方式发生改变;宏观上则表现为加剧了层间矛盾,使得油藏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强,注水的低效或无效循环大大降低了注水利用率。本文通过开发特征分析表明乌南油田乌4井区部分油水井进入中高含水阶段。进一步分析主力油层组的沉积状况、孔-渗结构特征,初步认识了油藏形成大孔道的可能性。井区综合含水、含水上升率、注水利用率和井间连通性均表明,井区物性较好,与注入井广泛连通的生产井存在大孔道,含水率上升到了80%以上。为了达到稳油控水,提高水驱效率的目的,必须采取封堵调剖的措施,而对大孔道的准确识别和量化描述成为关键问题。本文在全面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地质和开发两个方面阐述了影响大孔道形成的机理。通过对乌4井区油水井开发资料的统计,明确了综合含水率、含水上升率的变化规律,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和测井解释结论两个方面对注采井间的连通性作了简要分析,形成了对大孔道的初步认识。综合分析乌4区块的地质特性和开发资料,确定了影响大孔道形成发展的静态和动态指标,结合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乌4区块大孔道识别体系,得出了指标评价的权重并确定了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提出了乌4井区油水井储层状况的三级分级标准,应用建立的识别体系将油水井进行了分级归纳,从而达到识别大孔道的目的。基于渗流理论和模糊数学手段,将注采井间过量水进行了劈分,确定了生产井的劈分系数,进而确定了大孔道体积的计算公式;将大孔道中流体的流动看作一维线性流,推导出了大孔道渗透率的计算公式;再应用Carman-Kozeny公式确定了大孔道喉道半径的计算公式。最后,利用“C#”高级编程语言开发了注水油藏大孔道识别及参数计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