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文献通考·乐考》中的“引书”和“按语”作为研究对象。《文献通考·乐考》主要按照“文”、“献”、“按”三位一体的编排方式,其中“文”、“献”主要采取引书的形式,“按”则体现了马端临对“文”、“献”的个人思考。《文献通考·乐考》共征引207种文献,撰写了203条按语,既保存了大量的音乐史料和珍贵书籍,又全面总结了音乐发展的历程,提出许多独特的文学问题与文学观点,关涉到文学史研究的相关方面,在礼乐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马端临的音乐观念旨在探求音乐的独立性与“和”的本质,在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学、音乐学和历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探求马端临编纂《乐考》背后的礼乐观念。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乐考》的引书和引文概况。主要分析其引书范围及引文的编排特点,以进一步探求《乐考》的编纂背景和所引文献的价值。通过分析,指出马端临征引文献注重经部“礼”类和史部“正史”类的考察,且集宋人书籍之大成。其编排引文体现出重因革、重儒家思想和重音乐之间的交流三大特点。第二章重点考察按语的出处,并进一步探讨陈旸、朱熹和郑樵等宋代大儒对马端临《乐考》的影响。宋儒对马端临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些影响集中体现在会通思想、治学方法以及对传统雅乐、民间俗乐的看法上。第三章从内容角度考察《乐考》中的按语。将按语主要分为三类:质疑待考类、辨伪类和评述类。“按语”内容多涉及儒家礼乐观念和文献的追本溯源。在综合了解马端临“按语”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行文背后的音乐观作进一步的研究。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乐考》反映的礼乐观念进行考察。马端临认为,音乐的根本在于“和”,要肯定俗乐存在的合理性;还应该用发展变化的会通眼光去看待音乐;尊重音乐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夷部乐和彻乐等音乐形式也应受到重视;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政治,但不能因此夸大成音乐对政治具有决定性作用;音乐还要体用合一,文质结合。总的来看,《乐考》以“考”字命名,包含对音乐很多方面的考证,侧面反映出马端临以“和”为本的礼乐观念,是文学思想史上一次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