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这种翻译中的对等概念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翻译理论更加完善与多样化。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来,一改中国翻译界长久以来直译与意译相争的局面,对一直备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重视,读者的客观反应是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与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对国内学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妇人》描写的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个普通家庭中四姐妹的家庭小说,在美国文坛具有重要的位置。作者尤其擅长人物描写,抓住不同人物的性格、动作、语言,表现她们独特的心理,揭示小说的主题。几十年来学者们对《小妇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大量的研究,但未曾有从人物描写这一细小的角度进行详细的研究。本研究选取《小妇人》及其张洪怡、叶宇译本和刘春英、陈玉立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研究《小妇人》两个汉译本中典型人物描写的翻译对比,分析小说中四姐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比较两个汉译本的异同。对比发现洪译本在处理人物描写时偏向直译,保留原文的形式,尽可能接近源语文化,刘译本采用意译、增译等,较多使用四字成语,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使译文中的人物描写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形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功能对等。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处理人物描写的翻译时,无论采取何种翻译方法,要尽量以实现功能对等为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