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效率潜力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能量转换方式,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动力循环可获得更具竞争力的循环效率,并且可适用于多种热源,包括传统化石能源、核能、余热回收、可再生能源等。sCO2循环发电技术应用于燃煤发电领域,可以实现化石能源的低碳、清洁利用,对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能源现状,本文主要研究面向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E0100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效率潜力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能量转换方式,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动力循环可获得更具竞争力的循环效率,并且可适用于多种热源,包括传统化石能源、核能、余热回收、可再生能源等。sCO2循环发电技术应用于燃煤发电领域,可以实现化石能源的低碳、清洁利用,对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能源现状,本文主要研究面向零碳排放、可实现固有碳捕捉的应用于燃煤电站的sCO2动力循环系统,建立系统模型探究系统性能及系统关键参数的影响,确定最佳循环参数;建立(火用)分析模型,定量分析系统内各个设备及子系统由于不可逆性引起的(火用)损,评估系统内设备及过程的(火用)利用情况。构建了600 MWe级别煤气化直接加热式sCO2动力循环系统模型,研究系统性能,分析循环参数的影响,同时搭建(火用)分析模型,对系统和各个部件设备进行(火用)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在透平入口1150℃/30 MPa的参数条件下,净系统效率可为40.67%,同时实现接近100%的碳捕捉,相比于带有CCS的IGCC电站系统具有效率优势。分析了包括燃烧室出口温度、透平进出口压力、回热器夹点温差以及O2纯度等参数对系统整体性能的影响规律:煤气化直接加热式sCO2循环系统能耗主要集中在循环CO2压缩装置、煤合成气压缩机、O2压缩机上,占据系统总能耗的72.16%,空气分离装置(ASU)能耗也对系统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相比于95 v%纯度的O2,99.5 v%纯度的O2具有更高系统效率;回热器换热性能对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当回热器夹点温差由5°C增至10°C时,净系统效率将损失1.2%。构建煤气化直接加热式sCO2循环系统(火用)分析模型,透平入口参数为1150℃/30 MPa条件下,系统(火用)效率为29.67%;分析可知,煤气化直接加热式sCO2动力循环发电系统中的(火用)损失从高到低依次是sCO2动力循环子系统、煤气化子系统、ASU子系统和碳捕捉子系统,其中sCO2动力循环子系统局部(火用)损失率为54.64%,煤气化子系统局部(火用)损失率为33.82%。构建煤直接燃烧式sCO2循环系统模型,对该系统进行能量分析和(火用)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相同关键循环参数条件下,煤直接加热式系统效率相比煤气化直接加热式sCO2循环系统,可提高大约7.54%;煤直接燃烧式sCO2系统的(火用)效率为33.43%;发现该系统(火用)损失主要集中在燃烧室,占据系统总(火用)损失的52.47%。构建了耦合再压缩sCO2循环的O2/sCO2燃烧燃煤电站系统模型,探究系统性能,分析循环参数的影响,同时搭建(火用)分析模型,对系统和各个部件设备的(火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透平入口温度、压力时是影响系统效率的主要操作条件,在不同透平入口温度条件下,系统效率随着透平入口的压力增加而提高;在低于25 MPa区间范围,提高压缩机出口压力,循环效率随之增加,在25 MPa至30 MPa范围内,循环效率随压力增加基本不变;(火用)损失主要集中在再压缩sCO2动力循环子系统和燃烧子系统,主要来自燃烧室燃烧及受热面传热造成的不可逆性损失,耦合间接加热式再压缩sCO2循环的O2/sCO2燃烧燃煤电站系统的(火用)效率为27.41%。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实验室自行研制的双足机器人样机,设计了一套机器人控制器,对双足机器人的运动规划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针对双足机器人样机的结构、驱动方式以及传感系统,提出了控制器的设计原则。基于以上内容,设计了控制器的模块架构;确定了控制器中各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包括WIFI通信、Ether CAT通信以及CAN通信;分析了Ether CAT各模块的具体功能;采用STM32处理器、u C/OS-III操作系
我国正处于推行新型城镇化、实现全面小康和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为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随着新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市场业态和城乡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将进一步推动中小城市中心的发展与转型。当前,对中小城市中心的发展规划缺乏相对完善的科学评估和成熟的研究方法。为此,顺应城市中心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新要求,运用新兴数据方法量化评估和研究构建城市中心的发展模型,对于科学引导中小城市中心的持
当今世界正处于指数级扩张的发展进程,城市人口的大幅增长带来规模增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多方面的全球性挑战。面对城市的巨大转变期,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随着对城市理解的不断深化而推陈出新。在此进程中计算机科学的人工智能技术介入规划领域,为各方面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城市人口分布问题的研究从静态人口转向动态人流,从宏观粗颗粒度转向微观细颗粒度,从简单函数拟合转向机器学习与预测。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总结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硬件主要由数字基带模块、数模混合信号模块、射频前端模块以及天线模块这四部分组成。其中射频电路系统与天线通常是各自独立的,分别基于模拟射频电路理论以及电磁场天线理论仿真设计,然后都匹配到传统50欧姆集成。但是随着射频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天线与射频电路之间的集成方式也在不断进步,以满足更高频段与更高性能要求。目前CMOS工艺因其成本低、集成度高等优点广泛用于射频电路芯片设计。为更好实现射
人离不开水,但愈发密集的城市建设,使城市的发展与城市水系出现了矛盾,道路、建筑等占据了城市水系的空间,致使旱涝纷至沓来。虽然城市水系传统的灌溉、运输等功能已逐渐弱化,但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背景下,城市水系更为突出的作用表现在生态功能与景观价值上,因而重新关注城市水系的生存空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尚未有在城市密集区实施流域水系恢复的先例,但与发达国家的城市进程对比,恢复城市中的重要水系是未来城
燃烧锅炉作为能源行业的复杂大型能源转换设备,具有复杂多变的燃烧过程,且参数间存在繁琐的非线性关系,难以通过分析其燃烧机理对其建立精准模型。如何挖掘锅炉历史数据中有用的信息,进而对锅炉提供优化操作指导,是工业大数据时代供热锅炉优化指导的重要思路。本文将机器学习的思想应用到锅炉燃烧系统上,针对锅炉燃烧系统工况的特征研究并改进了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用于锅炉工况的划分,并建立了分类网络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结合
大跨桥梁的正交异性桥面板由于构造复杂、焊缝密集、内部缺陷众多和应力集中等问题显著,U肋-顶板和U肋-横隔板焊缝部位易产生疲劳裂纹。在车辆轮载的反复作用下,会加速结构疲劳破坏。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裂纹研究的基础上,在线弹性断裂力学框架内,建立包含钢箱梁典型焊接细节处初始疲劳裂纹的桥梁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基于扩展有限元方法研究裂纹尖端的应力特征和应力强度因子影响线,获得疲劳载荷最不利加载
在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中,煤的重要地位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燃煤电厂是我国煤炭消耗的主体,这也使燃煤电厂成为了我国CO2排放量最多,排放地点最集中的工业场所。改造燃煤电厂也成为了我国控制CO2排放总量最重要的一环。富氧燃烧以其技术风险低,易规模化等优势,被认为是目前最可能大规模推广及商业化应用的燃煤电厂碳捕集技术之一。其中增压富氧燃烧针对常压富氧燃烧的部分不足进行了改进,能够更好地回收烟气中
C/C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材料,具有耐高温、密度低、比强度高、韧性好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但由于其纤维种类及加工工艺等原因,C/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现出较大的离散性,严重制约了工程结构的高可靠性设计。随着工程中对结构安全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按常规安全系数法设计的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工程对于结构可靠度的要求。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关注静态载荷下结构的强度可靠度评估,缺乏考虑整个结构
大型燃煤电厂基本均采用湿法石灰石烟气脱硫技术,然而其脱硫工艺流程复杂。脱硫系统属于典型的多变量和大迟延被控对象,采用PID控制很难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因此通过建立脱硫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掌握脱硫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回路间的耦合关系,并据此研究脱硫系统的先进控制策略,对于有效改善脱硫系统的调节品质,提高脱硫效率,优化运行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脱硫系统的多变量扰动抑制预测控制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与应